中西方近代财务治理的发展与启迪(2)
2017-10-22 02:32
导读:二、社会主义财务治理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财务治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二、社会主义财务治理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财务治理是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漫长转换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形式到实质、由低级向发达的发展阶段,在财务治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本钱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核算与监视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2.分配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3.筹资治理为主要内容、财务猜测与决策为主要方式的治理阶段。 以下具体探讨各发展阶段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一)本钱治理与财务核算、监视为主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事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50年代中期实现了对私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城市工贸易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了尽对地位。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同一计划、统购包销的经济治理体制,企业变成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人、财、物各生产经营要素的配置权与供、产、销各经营活动的决策权都集中在国家有关行
政治理部分手中,企业毫未享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与此相适应,在企业财务治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基本内容是:(1)企业所需生产经营资金由国家财政与国家银行计划供给;(2)企业资金运用按国家批准的资金计划执行;(3)企业本钱用度按国家规定的本钱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与国家批准的本钱用度计划支出;(4)企业产品按国家指定的销售对象与国家定价销售;(5)企业收进在补偿本钱与上交税金后所形成的利润按国家规定全部或尽大部分上交财政;(6)企业按国家规定从本钱、营业外支出和利润中提取形成的各种专用基金按国家规定用途与批准的计划专款专用。 从上述财务治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看,资金由国家供给,企业无筹资权;资金运用由国家安排,企业无投资权;本钱用度开支报国家有关部分审核,企业无本钱开支权;收进按国家计划分配,企业无定价权与分配权。企业财务治理的职责是如何按国家财务制度规定搞好本钱核算,向国家报帐;如何按国家财经制度,监视企业领导与内部单位公道使用资金、正当开支用度、及时上交税金与利润,保证完成各项财政上交任务。因此,这一阶段财务治理的重点是本钱核算、本钱计划控制与实行财务监视。由于企业财务活动被纳进国家财政计划,所以企业财务被视作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而包括在财政体系之中。直到现在,
财政学界还有一部分同道坚持以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核算关系”,企业财务属于国家财政体系的组成部分,可见计划经济观念与统收统支观念影响之深。 (二)分配治理与财务控制、考核为主阶段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进以建设为中心的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直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止的14年中,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这一阶段中,先后提出过“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种改革目标模式。由于当时改革的目标模式还是坚持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逐步将全民所有制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改革未触动产权明晰,所以整个改革是按“放权让利”的思路进行的。在经济治理上,国家对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计划相结合的计划治理体制,企业在人、财、物、供、产、销六个方面逐步扩大一些自主权力,以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与这种经济治理体制相适应,在财务治理体制上是以分配为突破口,对筹资、投资、本钱、收进等方面的体制进行局部性改革。其主要是:(1)改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为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留利自管的制度;(2)利润包干上交在实行税前承包上交后,又改为税利分流、税后承包上交方式;(3)企业留利按国家规定建立积累基金、消费基金与后备基金,并按国家规定用途自行安排使用;(4)企业资金以国家供给为主,但可经国家批准以发行债券、股票、联营和内部积累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5)企业资金运用除限额以上的基本建设投资要经国家批准立项以外,其他可自行安排使用,但必须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完成;(6)企业本钱用度开支仍按国家规定的本钱开支范围与标准支出;(7)产品定价与三种计划形式相适应,也分为国家定价、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企业在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的制定方面有了一定自主权。 从这一阶段财务治理体制的内容看,已由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制逐步改为企业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制,财务治理的重点是分配治理。与这一重点治理内容相适应,在财务治理方式上是以财务控制与考核为主。在财务控制方面,先后实行过企业基金提取比例控制、利润留成比例控制、利润承包上交比例控制等方式。在财务考核方面,国家对企业着重考核实现利税与上交利润指标,企业工资总额与上交利税挂钩,企业经营者收进与全面完成各项承包指标挂钩。 (三)筹资治理与财务猜测、决策为主阶段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已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开始了建立企业制度的试点,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的基本要求进行深进地改革。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对出资者投进的资本金、企业内部积累和债权人借给的借进资金拥有法人财产权,并以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治理体制。与此相适应,在财务治理体制上则实行企业财务自理、自负盈亏的新体制,其主要内容是:(1)国家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拥有投进的资本金及其相应权益的终极所有权,以及由终极所有权所决定的重大决策权、受益权和终极处置权,并以投进的资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2)企业拥有对法人财产的占有权与经营权,按照所有者的要求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实行自主安排与营运;(3)企业拥有筹资权与投资权;(4)在遵守国家本钱治理法规的条件下,企业拥有本钱用度开支权;(5)除极少数产品由国家定价外,企业拥有广泛的定价权;(6)在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人均匀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下,企业可自行确定工资总额与工资形式;(7)企业收进在补偿本钱用度、交纳销售税和所得税后的税后利润,可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顺序和比例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并按所有者的要求进行分配;(8)企业可按国家规定以一定年限的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弥补企业亏损,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 从这一阶段财务治理体制的内容看,企业财务治理体制已由上一阶段的企业自收自支、利润包干上交体制转换为企业财务自理、自负盈亏体制。这一阶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已不能由国家同一供给,而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地往进行筹集,加之上形成的国家财政拨款不足,企业自有资本比重偏低,资金长期紧缺等题目存在,筹资治理就成为企业财务治理中最突出的题目。特别是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速度效益型向效益速度型的转换之中,能否及时、足额筹得资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这一阶段已由分配为主进进筹资为主。为了从不同渠道张罗资金,企业财务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向各类社会出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今后一定时间的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财务猜测报告,提供所张罗资金用以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报告,为社会出资者与债权人向本企业投资提供真实可信的决策资料。因此,在这一阶段,财务治理的方式是以财务猜测与决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