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的现实思考(2)
2017-10-25 02:57
导读:二、理顺思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的出发点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融资而形成的
二、理顺思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治理的出发点 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经历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融资而形成的“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融资结构,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拨改贷”,终极被“银行主导型”的企业融资结构所取代,企业资本结构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是国家融资体制演变的结果,是企业内外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对于世纪之交的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我们应基于国有企业现实的资本结构,重视国家制度安排在企业资本结构治理中的作用,并关注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要求和影响。但是,采取何种策略以理顺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在这点上,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并没有现成的答案,由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以有效资本市场为条件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充分选择资金来源,企业拥有充分的筹资自主权;另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从筹资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当企业需要资金时,应选择何种筹资渠道才能有助于企业价值的实现。我国资本结构治理是要改变目前业已形成的不公道资本结构现状,而这种扭曲的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的直接产物。解铃还需系铃人,体制的遗患还应当从改革旧有体制本身来着手加以解决。以上述熟悉为出发点,本文提出治理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思路为: (一)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注进相结合的治理方式 重构现有资本结构的途径不过有两条:一是外部注进资本模式,如通过权益资本或债务资本的增加来改变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现状;二是内部存量资本调整模式,如通过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相互转化来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这两种模式对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国企资本结构治理涉及的范围和金额都非常庞大,外部注进资本(包括国家资本)是相对有限的,期看采取此模式来解决所有存在的题目也是不现实的。相比最现实的途径莫过于内部存量资本调整模式,由于此模式投资少、见效快,国家通过债权转换为股权能迅速改变企业高负债率题目,企业国有股权的减持和出让有助于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缓解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 (二)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筹资结构体系 筹资权作为企业财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有完善的资本市场相配套,但我国目前单一的筹资方式难以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筹资主体。为此,只有按市场要求建立严格的筹资运行机制,使融资体制由国家融资真正地转向市场融资,使融资方式由过往单一的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才能保证企业资本结构的健康发展。从资本结构治理角度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为补充,两者之间原本也无优劣之分,选择何种筹资方式要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来决定,但在我国目前筹资结构现状下,大力发展直接筹资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约束机制的完善。 (三)注重资本结构的制度建设与技术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政策性的产物,缺乏一个靠资本结构理论来改善资本结构的技术性基础,政策因素是我国当前进行资本结构研究所必须面对的主导性因素。笔者不否认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资本结构是制度和政策的附属物,并且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政策仍然是制约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最重要因素,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政策的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走向。但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下,企业资本结构也有其内在可循,企业各种资本的公道搭配和比例安排,对企业的稳健经营和价值提升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进行资本结构的技术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企业的生存靠国家政策扶持的将一往不复返了,企业资本的取得和结构的形成都将与其治理水平密不可分。
三、债转股:修正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过渡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