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发展路径的评析(2)

2017-10-25 04:40
导读:(二)在上市公司进行试点,可转债表现出转股过快的特征 2000年2月25日和3月17日机场、鞍钢两只规范化的可转债分别上市发行,这标志着中国在创新方面
  (二)在上市公司进行试点,可转债表现出转股过快的特征  2000年2月25日和3月17日机场、鞍钢两只规范化的可转债分别上市发行,这标志着中国在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试点期这些可转债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可转债发展的希望,但这一阶段存在着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转股速度过快。鞍钢转债的发行时机处于股价从熊转牛的初期阶段,转股价的定位较低,伴随股价的高涨,大部分投资者都迅速将可转债转换成股票;在进入转股期最初的11天内就有近70%的可转债转换成股票,最终导致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内鞍钢转债就基本走完了其历程。此外,股价表现较为沉寂的机场转债也在发行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实现近一半数量的转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可转债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可转债价值被低估的情况,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套利行为;另一方面则充分反映出中国缺乏相应的可转债投资群体,大部分投资者希望从股票投资中获利。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可转债市场仍然非常不健全。  三、可转债的发展期(2001年至今)  2001年4月底出台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和《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告书》三个配套文件是上市公司 2002—2004年可转债发行热潮的助推器,它们从政策上保证和强调了可转债合法的市场地位。自2001年开始,可转债市场有了很大的改观,发行或准备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转债的发行规模也迅速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场“可转债热”。从可转债的发行家数和发行数额来看,2002年有5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总的发行额为41.5亿元; 2003年有16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总的发行额为185.5亿元;2004年有12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可转债,总的发行额为209.03亿元。  由于中国可转债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的拓宽与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表明此次可转债的兴起与资本市场基本面的变化紧密相联。由于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增发、配股等“圈钱”行为的抵触情绪,加上行情的回落,使得上市公司再融资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上市公司期望有着固定收益保障的可转债融资能得到投资者积极的反映。这就导致了近两年来可转债融资已超越了增发新股和配股,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其中2003年可转债融资占再融资总额的49.87%;2004年可转债融资占再融资总额的46.54%.  四、当前可转债融资的误区  可转债在的出现和,对上市公司而言,最大的机遇是提供了一条新的再融资途径。从当前“可转债热”来看,上市公司普遍想利用可转债来融资,主要源于利用可转债融资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势:(1)可转债是权益融资的间接方式。在不对称信息使传统权益发行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公司可以尝试利用可转债“通过后门”获得资本结构中的权益资本。(2)可转债是一种低成本的融资工具。由于可转债具有期权性,转债利率通常低于纯债券利率。此外,可转债的利息支付可以作为财务费用,与红利相比可以起到避税的作用。(3)可转债赋予投资者未来转股的权利,且可转债转股有一个过程,因此发行可转债不像其他股权融资,避免了一次性个股扩盘的压力,缓解了股本扩张对业绩的稀释。(4)发行可转债可以获得比直接发行股票更高的转股价格,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和《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的规定,转股价格的确定是以募集说明书前三十个交易日股票的平均收盘价格为基准,并上浮一定幅度,因此可转债与配股和增发相比,在股本扩张幅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  利用可转债融资的政策虽有所松动,但从中国证券监管当局有关再融资的发行条件来看,可转债比配股和增发都严格。“可转债热”是资本市场一种理性行为,抑或仅仅是在配股无门、增发受限情况下上市公司为满足资金需求的盲目行为?此外,上述优点虽显示出可转债是一种有利的融资渠道,但当前中国可转债融资是否存在误区?基于对当前可转债融资合理性的思考,笔者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上一篇:墨西哥银行业重组经验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