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发展路径的评析(3)

2017-10-25 04:40
导读:(一)利用可转债融资的特性存在误区 从上,可转债最适合规模较小、但有着数量较大、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并且由于风险较大、其额外债务融资受到
  (一)利用可转债融资的特性存在误区  从上,可转债最适合规模较小、但有着数量较大、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并且由于风险较大、其额外债务融资受到限制的成长性公司。虽然现在美国和欧洲,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似乎都热衷于转债的发行,而且有相当多的大公司转债发行的规模都很大。但是,在看到世界,尤其是美国可转债融资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可转债品种的创新,或者说美国目前的可转债已远远不是早期定息的模式了,正是这种品种创新,改变了早期可转债的一些特征,进而为美国可转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中国可转债的品种全部为附息转债,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上快速发展的零息转债在中国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显然,如果没有创新,可转债在美国不可能有如此的规模,也不可能成为大公司筹资的一种渠道。就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在可转债的设计中参照了一些国际经验,但目前的可转债依然是较为原始的品种,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可转债并不是所有公司筹资的最佳渠道,比如风险较小、业绩增长迅速的公司以及收入稳定、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发行可转债并不能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但实践中,新政策一出台上市公司几乎是“一哄而上”,出现了只要符合发行条件就试图发行可转债的盲目现象。  (二)利用可转债融资的行业选择存在误区  从中国已发行可转债的企业看,85%以上的企业集中在钢铁、纺织、、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行业。这些企业无论从行业和生命周期来看,均已进入成熟期,有着稳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但普遍缺乏足够的成长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业绩滑坡的现象),股价也少有活跃的波动表现。而可转债的主要投资价值体现在期权价值(基本面的成长和股价的活跃程度),而非纯债券价值。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可转债发行企业过于严格的要求虽然在市场孕育期有呵护投资者的良苦用心,但有背于可转债的“核心精神”。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数据显示,高成长高风险性行业(如n和生命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电信和医疗保健行业)以及资本成本较为昂贵行业(如和消费品行业)中的企业,最愿意发行可转债,可转债的融资活动也明显地集中于这些行业。而从亚太地区(除日本、中国外)的统计数据看,2003年发行的可转债85%以上也都集中在、电信和金融等行业。  (三)可转债发行时机的选择存在误区  可转债的发行时机,直接到公司现有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市场认可的最有利的发行时机是从熊市向牛市开始转变的时候。一般而言,牛市发行可转债对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最为有利;由于股价较高,还可以加上一个溢价,在发行规模确定的情况下,筹资的量就大,但是这时发行的可转债一般很难实现到期转股。因为未来股价可能达不到牛市水平,进而导致转股失败,可能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就非常明显。当市场处于熊市时,发行可转债对投资者比较有利,因为股价上扬的空间非常大;但对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而言,由于股价偏低导致转股价格偏低,在发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筹集的资金相对较小,公司通常不愿此时发行可转债。自2001年6月以来,中国股市受国有股减持及全流通的影响,市场处于从牛向熊转变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众多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发行可转债,应该说此时发行可转债的时机并不好,所以很难说此时发行可转债是上市公司理性的选择。  从已发行可转债的企业特性、行业属性和发行时机的选择看,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的初始配置效率并不理想。这又涉及到转股问题,在初始配置错误的情况下,必定会给转股带来困难,转股失败与巨大的财务危机成本对发行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五、小结  纵观中国可转债的发展路径,既反映出中国可转债融资的不断完善,也反映出中国可转债融资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对发行公司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行公司融资决策的盈亏影响具有不均衡性,公司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必须慎之又慎。由于上市公司具于强烈的融资欲望,导致在利用可转债融资的过程中呈现出盲目跟随的状况,这表明中国企业利用可转债融资还缺乏理性。可转债的发行标准只是企业利用可转债融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利用可转债来融资。基于理性假设,不同类别的企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市场状况以及融资成本,来选择是否采用可转债融资。认清这一点对于推进中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上一篇:墨西哥银行业重组经验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