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2)
2017-11-04 01:04
导读: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对策及建议 要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对策及建议 要控制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应从以资产质量监管为主向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主过渡。目前普遍认为,今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快不是全局性的,是局部的、个别行业性的,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进行指导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相协调,二者之间的导向应一致。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的总量,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快增长,那么监管政策就要相应地完善对商业银行不良率指标的考核,不仅考核不良率下降这个相对数指标,还应考核不良余额下降这个绝对数指标。从长远看,应该创造条件,逐步向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主过渡,这是一个长治久安的办法。资本充足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银行的资本是由银行的自有资金和靠自己的信誉在市场上筹集的长期资本性债券组成,风险资产是银行表内各项资产和或有资产经过风险权重调整以后的资产,不良授信资产已经包含在其中。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还把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列入风险资产的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权重。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反映银行最终抵补风险的能力。用资本充足率来考核和评价商业银行是比较全面和的,它对商业银行的导向是:要增加贷款总量,或者调整资产结构,从风险权重高的资产向风险权重低的资产转移,或者增加资本金。总之,银行资产(贷款总量)的扩张最终受资本金多寡的制约。 目前国际银行业都把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成为跨国银行的第二营业执照,它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方向。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对外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银行也要不断地走出国门。国外的银行监管部门会严格按照他们的标准监管我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甚至他们近年来不断加强对母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因此,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要按照同一标准(平等国民待遇)监管国内外银行。 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管,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从资本金看,国有银行的资本金都是国家无偿拨付的,因此,使用者久缺回报的意识。而对于非国有银行来说,特别是上市公司,资本金则是最贵的资金,它的回报率低,增募资本金股民会用脚来投票。因此,如果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比率没有要求,那么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非国有银行的所有者都不会主动增资,因为资本充足率低的银行,反而资本回报率会高。不同银行只有在资本充足率同等的前提下,考核资本回报率才有意义。如果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要求,商业银行就会认真考虑怎么地使用资本金,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安排授信规模,拓展低风险的服务性业务。 我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自1996年以来一直进行监测,但对国有银行的考核力度不够,没有摆上重要的位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普遍达不到8%的一般要求,因此,有些人认为,达不到标准的指标没有考核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有国家信誉作后盾,资本充足率达不到8%的要求可以照常经营,但是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且风险最终是国家的。达不到8%,就不考核或者在考核中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会逐渐拉大与标准的距离。因为考核是指挥棒,尽管暂时达不到考核要求,但可以培育人的意识,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应该按照审慎监管的原则,参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制定规划限期达到监管要求,并根据各行的资本充足状况采取不同措施,促进国有银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稳健。否则,寅吃卯粮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 要逐步理顺银行服务性收费的价格,使其能够弥补成本并有合理的利润。先进的银行服务性收费一般占收入的40%甚至更多,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1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服务性收费价格太低,有些传统业务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价格,一直未作调整,已经大大低于成本。所以,要在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的前提下逐步把价格调整到位,扩大我国银行服务性收费在收人中的比重,使银行的收入多元化,减少银行对利差收入的过分依赖,改变银行靠放贷收息过日子的传统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