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财务治理存在的题目及对策(2)
2017-11-10 06:56
导读:医院预算治理是医院结合医院治理水平现状,资金使用状况等,根据其阶段性治理目标确定相关财务及部分非财务治理活动的预算报告,并设定相关的考核指标
医院预算治理是医院结合医院治理水平现状,资金使用状况等,根据其阶段性治理目标确定相关财务及部分非财务治理活动的预算报告,并设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依此对医院进行治理的一种活动。随着全面预算在我国各类单位的推行,一些医院的预算治理活动的缺陷也暴露了出来,这主要表现在:
1.对预算治理重要性熟悉不足,重视不够,以为预算治理仅仅是对财务数据的分配,将预算治理简单地等同于对历史数据的推算,等同于是将未来资金以历史数据的比例稍加变化。以为预算仅仅是一种形式,不具有尽对控制性,对医院的治理水平的进步,对医院生存发展影响不大。
2.以为预算治理仅仅是财务部分的事情,如何确定预算模式,如何确定预算金额,考核指标等等都应该由财务部分完成,以为预算指标只具有财务指标一种形式;
以上种种错误熟悉终极导致预算更多地表现为简单的计划与控制,缺乏必要的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价过程,使得财务预算的主观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可操纵性。
(四)投资治理盲目性大
医院的投资治理,主要是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房舍建设、设备的引进等等。一些医院忽视自身实际状况,在进行投资之前没有对市场需求以及医院资金状况等做出科学的分析;同时没有对相关房舍、设备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基本的财务数据进行投资分析,导致医院的投资盲目性大,不能够保证投资质量,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些对医院的长远发展、社会公益性的发挥都是无益的。 三、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导向,公益为先
笔者以为,医疗市场化不应作为医疗改革的方向,退一步讲,即使医疗服务部分市场化,其财务治理目标不应该模糊。无论何时,医院作为关系一个国家人民生命健康的服务行业,其社会公益性都不应该居于次要地位。为实现医疗资源的公道配置,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可以作为一个调节手段,但主导仍然应该是政府。政府在保证医院能够足够的完成其救死扶伤的条件之下,再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明确治理目标,才能够从根本上给一个单位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够使其正确的定位,完成其社会角色的职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完善内部控制,进步财务职员素质
不高的职员素质,加上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会对医院的治理产生负面影响。
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以标准化的治理防止舞弊,预防差错,实现最大可能的节约。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各类业务的操纵者必须是经过授权批准的,且应该严格遵循相关业务操纵流程,并应有相关职员对其进行监视或复核。另外应根据科学设计的指标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并实施相应的赏罚措施。据此,对于资金的闲置或不足等题目,应责成财务部分分析相关原因,并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或建议;对于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题目,应设置相关的信用标准,以及应收账款收回的考核和奖励;而对于存货控制薄弱题目,可以根据日常业务流程以及已经发现的题目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假如是职员题目则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惩罚。
由于财务职员素质不高所产生的如财务风险预见性差,财务题目分析不透彻,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不公道,实施不科学等题目,如要根本解决,则必须进步财务职员素质。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进步在职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更新员工,
招聘具有高素质的财务专业人才。
(三)进步重视程度,推行全面预算治理
以社会公益为先,并不代表可以不计财务本钱,不代表可以
放松预算治理,可以放松财务治理。相反的,为了进步自身素质,更好地发挥医院的社会公益作用,应该更好地进行财务治理。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治理的指导意见》中相关定义为:“预算治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分、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