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视角的财务治理(2)
2017-11-23 04:52
导读: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财务治理遵循的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以为物质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完全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指的
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财务治理遵循的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以为物质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完全拥有企业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指的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人力资本对企业财富创造的作用不明显,专用性也相对较弱,使得物质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的权利博弈中处于有利地位,债权人由于让渡的仅仅是财务资源有限时期的使用权,股东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公司的利益就是股东的利益,所以,有关公司财产的一切权益均属于股东。
随着产权观念的变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1.股东财富最大化一味夸大股东的利益,并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可能会导致企业资源得不到最优化配置。2.如何正确计量股东财富最大化仍然是需要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题目。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以为,可以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在没有发达的证券市场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以投机为主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并不必然代表市场对企业业绩的客观评价。即便证券市场有效,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并非只有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投资者心理预期及经济政策、
政治形势等理财环境,因而带有很大的波动性,易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失往公正的标准和同一衡量的客观标准。3.股东本位主义已开始动摇,股东不再是企业唯一的产权所有者。大企业的股东拥有对自己财务资本的完全产权和控制权,他们通过股票的买卖行使其产权;经理拥有对自己治理知识的完全产权和支配权,他们在高级劳务市场上买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股份公司并不是什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和经理知识能力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杂合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公司治理
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财务治理就是以实现利益相关者团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使价值增值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贯串于财务治理的过程,从而保证基于价值的治理处于正确的运营轨道的一种财务治理结构。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各种理论纷争和实践发展的背景下,以弗里曼、多纳德逊、布莱尔、米切尔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治理学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他们以为,利益相关者通过投进或参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进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以后,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或是分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公司治理架构中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发言权,否则他们就会威胁撤出其投资,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所谓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就是结合了“共同治理”(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夸大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和“相机治理”(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剩余权安排)的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既是商事主体又是利益主体的聚焦点。在公司中存在着公司整体利益和各利益主体的个体利益,个体利益中除了股东利益之外还有非股东利益(经营者、债权人、消费者、职工等的利益)。以利益为纽带把股东、经营者、职工、债权人等联系在一起使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复杂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即使在同一类利益相关者中,比如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也会有利益冲突。这种情况在一个人或一个紧密的股东联合拥有公司的控股比例的股份时很可能发生。此时,在占主导地位的股东和其他剩余股东之间会存在潜伏的不和。如何协调好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是企业公司治理架构安排的一项基本工作。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以为: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结,一个成功的公司必须依靠一种协商的机制来履行它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企业中的剩余权安排不再是集中对称地分布于物质资本所有者之中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和让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那种将公司治理仅仅理解为物质资本所有者为实现其利益要求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的看法,既不符公道论的发展,也与现实相悖。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企业普遍碰到了一系列的现实题目,如企业伦理题目、员工纠纷题目、企业环境治理题目等,从而催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