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风险产生机理及控制
2017-11-24 01:15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高校贷款风险产生机理及控制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近年来,高校为应对扩招带来的压力,银行贷款规模急剧膨胀。
近年来,高校为应对扩招带来的压力,银行贷款规模急剧膨胀。据最近发表的《2006年:形势与猜测》的社会蓝皮书称,为了扩建和吸引人才,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同时,在经费来源有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进不足以及高校的收进增长的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巨额本息的支付将会使高校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轻易引发风险,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的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而高校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贷款风险终极将转化为财政风险,终极由国家财政买单。因此,高校贷款风险的产生机理和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1、高校扩招带来的资金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还贷风险
为满足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0世纪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基础教育设施等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金需求逐年增长。高校资金来源主要分三部分,即政府投进、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但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张,却遭遇教育资金投进有限的瓶颈,政府投资增长缓慢,学生缴费空间已到底线,而高校自身积累只能维持再教育。1999年,国家在大力倡导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时,答应高校向银行贷款发展教育,加上银行对高校贷款政策门槛低、操纵简便,因此,近几年高校普遍利用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很轻易引发高校财务风险。2001年以来,“银行和高校合作”的方式在全国高等学校迅速推广,高等学校的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以中部某省为例,2003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三年间扩张了587.23%,扩张趋势十分惊人。与此同时,高校贷款的结构却非常集中。一是高校贷款客户投向集中,据调查统计,该省最大10所高校的贷款余额占整个高校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二是贷款用途投向集中,90%以上的贷款资金用于高校新
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三是还款期限集中,据资料显示,该省高校贷款主要集中在2003至2005年,占贷款总量比率为27.18%、41.1%、22.8%,且这些贷款大多为5至8年的长期贷款,将在2007年以后迎来还贷高峰。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极大的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加上贷款结构的过度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学校还处于建设工程扫尾阶段,各项工程和师资气力配比尚未进进正常教学和科研阶段,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银行贷款门槛的降低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
银行因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愿意主动放贷。银行愿意对高校贷款的原因有四:一是高校扩招使银行看到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远景;二是国家对高校持续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总值,使贷款回收表面看有物质保障;三是实行教育本钱分担机制后,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使学校收进稳定,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贷款风险较低;四是高校按建校是非和教育质量高低形成了社会着名度,信用等级良好。在高校大规模扩张引起教育贷款强劲需求的情况下,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使银行以主动姿态与高校合作,尽量满足高校的贷款需求。而高校在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学校规模、招生数目等实现了跳跃式扩张。据某省教委资料表明,从2002年至2004年,该省新增高校19所,增长率接近40%,同时高校招生人数迅猛上升,从2002年的26.63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48.99万人,增长了84%。但是,高校在快速扩张时偿债能力却不断下降。从资产负债率看,目前,该省比较守旧的高校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35%,比较激进的高校已经接近80%,假如扣除折旧等因素的影响,净资产负债率已达资不抵债的边沿,这充分表明高校偿债能力的弱小;从收进增长率看,由于近年的连续扩招,高校的容纳能力已经接近极限,生源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根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高校的收费标准在今后5-10年内不会有大的增长,这就意味着,高校的收进增长空间极为有限,偿债能力进一步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危机,必将影响银行贷款的定期收回,造成大量的呆滞贷款,引发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