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制度改进之研究
2017-11-24 04:07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财务总监制度改进之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在实施制度后,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已有
【摘要】在实施制度后,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已有很多地方开始尝试设立财务总监制度。然而,这项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原有依然存在。本文拟从这项制度的设立初衷、企业财务监视应遵循的原则及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出发,探讨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及改进措施。
为加强对企业的监视控制,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我国很多地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总师制度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开始尝试建立财务总监制度。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效果远未达到人们当初的预期,监视成效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单纯将此回因于任职职员的职业操守或能力似乎并不全面,显然,的制度设计未能满足我们的治理需要。笔者以为,应该从财务总监制度产生的原因、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财务总监应有的职责等方面寻找制度层面存在的题目,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财务总监制度产生的背景
随着1993年12月29日《公司法》的颁布,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与传统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最大区别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但是他们两者的利益并非一致,所有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者追求报酬、工作条件、休闲时间等待遇。故经营者常会通过选择会计政策、、程序等方式来谋取自身利益,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题目,很多地区鉴戒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尝试建立财务总监制度,试图通过财务总监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视控制,以维护国家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建立财务总监制度的现实背景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间没有产权关系,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背离度较大。很多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穷庙富方丈”等题目。财务治理一向被以为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国有资产监管部分深知财务治理失控是产生上述题目重要原因,于是一些地方融合总会计师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及公司监事的监视职能,设计了财务总监制度,由行使股东职能国有资产监管部分向所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它弥补了总会计师监视职能和内部审计滞后性的缺陷,对企业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全程即时监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
纵观各地制订的财务总监制度规范性文件,大都将财务总监的职权规定为主管财务、参与经营决策,对重大事项实行财务总监与董事长或总经理联签制度,同时监视企业财务运行、董事经理遵遵法规情况等,总之财务总监既有治理控制权又有监视权。当然也有少数地区的财务总监制度注重监视职能,基本不使财务总监参与经营决策及控制财务支出。
(二)实践中出现的题目
考察前一类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情况,我们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华南某市首批任职的财务总监大都因所在企业继续出现财务治理不佳、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企业破产等题目,而被免职。制度实施中的具体题目有:
1.职责错位。由于财务总监被赋予了总会计师的若干职责,甚至兼任公司董事,而经营治理是硬任务,监视是软任务,于是财务总监的监视职能被大大削弱,股东依然无法及时正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更难以控制。原本想解决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等题目依然如故。
2.用权偏差。由于赋予了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决策干预的权力,特别是联签制度赋予了财务总监否决权,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时常出现两种不利局面。一是财务总监过多否决其个人以为不当的决策或经营活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效率,甚至贻误战机;二是由于监视者本身也是当事人,遂与经营者合为一体,失往监视职能,对股东报喜不报忧,待题目暴露,已积重难返。
3.缺少约束激励
一些委派方为节省开支,将财务总监薪酬的全部或部分交由被监视企业支付,笔者以为这是十分欠妥的。组织行为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受利益驱动的,因此作为一个职务人会优先对付酬方负责。当被监视企业成为财务总监的付酬方时,他会不自觉地倾向企业的利益,甚至是经营者的利益,其客观公证性必然受到削弱。终极结果是股东对财务总监失往约束,甚至出现财务总监用监视权与经营者进行利益交换等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