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实证检验(2)
2017-11-25 03:08
导读:3 实证检验及分析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时上述模型因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自变量为上证指数(Index),考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数据根
3 实证检验及分析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时上述模型因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自变量为上证指数(Index),考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数据根据国家中国统计局网站及证券交易软件数据整理得到。本文选取样本区间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的月度数据,每个变量取47个样本值。对经济变量取其对数值。输出结果来自Eviews 3.1 版本。
Logcon=7.024 0.236Logindex (2)
(25.9)* (6.45)*
R
2=0.4807 F=41.66
注:*表示在5%显著水平,括号内为t值。
由上述回归方程可见,β=0.236,消费与股票指数变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假设一致。可见,2005年后中国股市波动幅度增大,对消费的影响朝纵深方向发展可能是β值较大的原因。
对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股市和消费的关系分阶段分析后可以发现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具有不对称性。
2005年上证指数处于横幅盘整时期,消费与股票价格波动呈现负相关,与财富效应的假设想悖。早期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股市对居民的影响是根据股市周期波动会发生反转的。特别是2006年以前股票投资者人数增长缓慢、股票
市值占GDP 的比例逐步跌至谷底、个人金融服务系统不发达,而作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合力影响下, 股市下跌时居民消费支出反而增加。
2006年牛市行情开始爆发。随着我国证券化率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一时间掀起全民炒股热潮,股市上涨显著地刺激了居民消费, 这一时期股市财富效应增强,体现在消费与股指之间正向相关关系的斜率上。
随着外部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紧缩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渐起效,中国股市从2007年末其进入调整期。在全球经济下滑和国内大小非解禁等因素交织作用下,一年内上证指数下挫超过60%,负财富效应显现。然而,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消费并没有出现很大的下滑,体现在上图中消费与指数变动的斜率相比图3大大削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4 结语
我国股市呈现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征,股市与储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股价波动,影响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如果股市下跌,原来在消费方面显得保守的中国百姓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去获得低利率的年收益,而不愿在股票上扩大投资份额,即便利率水平持续走低。在储蓄-股票投资的流动模式下,如果股票价格上升,一方面居民储蓄加速流入股市,获得的财富用于追加投资或者投机,会造成对金融资产的需求高于供给,其缺口将导致资产价格呈现螺旋系上升,没有外部干扰下很容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在泡沫经济下,居民对未来预期过度乐观,财富幻觉刺激消费上升。当泡沫开始破灭时,股市资金回流将加速价格下挫造成股市恐慌,恶性循环导致股市信心匮乏。其次,虽然股价上涨以及分红使得投资者金融财富增加,但是在股票投资收益在分配过程中,存在被储蓄分流渠道,即回到银行存款和用于再投资。在投机目的驱动下,我国股市财富并不直接用于消费。由此可见,股市财富效应主要是通过投资者心理预期起作用。而在股价下跌时,亏损的资金部分回归储蓄,并不影响日常消费的正常开支资金,同时,在相对收入消费,示范效应作用下,起初负财富效应并不显著,但不排除随着实体经济的恶化,居民调整预期而缩减消费,负财富效应加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学峰,徐辉. 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微弱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3).
[2]曲丽清,汪红丽. 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7,(6).
[3]宋威. 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S型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