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3)
2017-12-06 02:42
导读:2、农贷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 在农村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由于农村信贷业务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在非农信贷业务
2、农贷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
在农村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由于农村信贷业务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在非农信贷业务中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在农贷领域难以发挥作用,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这也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减少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在非农信贷业务中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运用于农贷业务时失灵?在贷款发放方面,由于申贷主体(主要是农户,下同)往往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和收入、支出、资产等原始单据,使金融机构难以估计贷款的潜在风险;在贷款发放后,金融机构也往往难以获取有关申贷主体经营活动的私人信息,或无法承受过高的信息采集成本。可见,在金融机构与申贷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前者很难依照一般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操作。或者说一般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无法有效规避和防范借款农户违约所造成的过大风险。
3、农户往往缺乏合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
在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下,为了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几乎所有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都设置相应的财产抵押。一般来说,农户所拥有的比较值钱的“财产”主要是没有完整产权证明的住宅和只有使用权的耕地,而按照现行的《担保法》,耕地的使用权不具备抵押效力,农民的住房不能办理房产证,也不能作为抵押品。而除此之外农户所拥有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财产由于价值评估麻烦且难以变现,大都不能够被金融机构认可为合格的贷款抵押品。由于农户很难满足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合格抵押品的要求,故一些即便在未来有还款资金来源的农户,也过不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审贷关。在不能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时,商业性金融机构通常也可以接受担保方式的贷款申请,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体系几乎是空白,需要贷款的农户也很难找到担保人。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4、政策性金融覆盖面过窄
在商业性金融农村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对商业性金融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辅之于必要的政策性金融,将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参与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不仅没有税收优惠,甚至还要发放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因此商业性金融自然会退出农贷领域。就政策性金融的供给来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承担着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由于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1998年国务院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做了重大调整,基本上将其定位为专门对农村粮、棉、油购销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银行。没有把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支持列入其业务范围,更谈不上为广大农户提供小额、低利率贷款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明显下降,以粮、棉、油购销信贷为主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规模也出现明显下降。据统计,2002年,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8个主要省份,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油购销贷款比上年下降56%。由于在现行的业务定位下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覆盖面过窄,政策性金融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扶持有所弱化。
三、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从严格意义上说,合作金融是指按照规范的合作制原则建立起来的资金互助组织,它可以利用从银行或政府机构获得的资金或社员股金、存款向合作成员提供贷款。合作金融一般是在较小的具有利益相关性的团体中开展, 由成员自愿八股组成。由于成员间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信息比较对称,对于贷款可以进行低成本的监督,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小额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农村和农业领域以合作金融的方式开展金融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合作成员所在地域比较接近、彼此信息比较透明、成员之间能够信用互保以及在组织中自我雇佣等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向农户发放低利率、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户临时性、季节性、分散性的资金需求。笔者以为,在商业性金融以信息不对称难以控制信贷风险以及规模不经济难以控制信贷成本而大面积退缩的现实状况下,合作金融正好可以凭借其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和操作小额信用贷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迅速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并通过制度创新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