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购买力及其贮藏。投资理论的“凯因斯难题”

2017-12-18 06:5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购买力及其贮藏。投资理论的“凯因斯难题”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毕业


      在经济生活中,购买力是相当关键的1种经济力,供求关系中,需求的大小就体现在1定的购买力上。因此如果单纯论说什么需求而没有涉及到1定购买力下的需求,那是相当空洞的。马克思说:“社会需要……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这样,所谓需求并不是1个先决的条件,实际上,供给比需求更具有先决性,因为正是1定的生产性的有效供给,才能使人获得1定的购买力。晏智杰先生在其《新探》中把需求看得相当先决,先决于供给及任何其它因素,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有需求,1切都好办了,价格无论怎样都可以。他的理论是:社会需求是决定市场价值的前提;他的问题是:社会需求同商品价值决定之间是1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是想以此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活劳动形成新价值”的思想。自然,在他及其他看问题比较肤浅的人看来,市场需求旺盛时商品价格必然会高,于是商品价值随着提高,相反,在市场需求疲软时商品价格必然会低,于是商品价值变低。但是正象刚才所说,如果没有1定的生产供给,就不具有相应的需求能力---购买力;因此所谓需求并非凭空产生,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它还不是先定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生产供给状况,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
    说到这个“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必定会使人想到让·萨伊那经济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论断,这个在萨伊看来也相当离奇的思想,1直对他身后的经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说:“……我们得到1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他还说:“直得注意的是,1种产物1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他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卓越的,因为他看到,生产活动每产出1个产品,就已经带动起其身前的1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比如生产出1辆汽车,已经带动起钢铁业、煤矿业、运输业、电力业、人力资源等等的生产,这些行业的生产与成功销售,反过来又对汽车产生需求。所以他所说的“1种产物1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是相当有道理的,无论过去还是现代的人类经济,也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其它别的经济方式,经济活动中由供给所带动起来的1环紧扣1环的供求关系,都是如此进行的。马克思曾严厉批判萨伊的这个思想,说它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无论如何,供给并不能创造出完全消化供给的需求。马克思的批判显然也不错。为什么呢?为什么供给并不能创造出完全消化供给的需求?那是因为具有需求能力的人将自己手中的购买力贮藏起来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钱存起来”了。如果没有这种购买力贮藏,那么萨伊的这个思想仍可得到完全实现,供给是可以为自己创造出完全的需求的。当然这个思想的意义并不1定在于“供给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如果不完全创造相应需求,只是部分地创造自己的需求,那这个思想也很有意义。实际上马克思自己“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包含着类似的思想,至少包含着“需求是由供给创造的”,而不是需求自己创造的;因为所谓“有支付能力”无非就是指:通过供给而获得的“支付能力” 。因此从更深的经济学思想上看,马克思与让·萨伊并无太大矛盾。当然也许会有人说:人的欲望无穷,什么东西都想要,特别是贫穷的人,他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但这是没有经济意义的需求,有经济意义的需求始终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前美国人1直认为中国人缺乏购买力,因此他们自己的商品来到中国,销量与价格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这能说明中国人对美国货没有需求欲吗?不是,而是中国人还没有相应程度的购买力与支付能力。因此在这里应该除去这种空洞的“需求”不谈。其实,在创造者们还没有研制制造出某种新的产品时,在广大消费者还没有见过这种新产品的用处时,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得出对它的需求。比如在百年前,人们对今天的电视机并未显出丝毫的需求,因为这些物品还没有供给出来,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当某物品真正供给到市场上,人们见到它的功用,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后,才会形成对它的现实需求。所以,无论从物品价格上还是从物品功用上,都是供给在创造着需求;研制出1种新的物品,也就等于开创出1个新的市场,在这新的市场里供给创造着自己的需求。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由于“供给不能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将其修正为“有效供给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为有效供给强调了供给的有效性,强调要向市场供给适合人们购买力水平与愿望的产品。所谓“有效供给”有两方面意义:1个是产品的价格要比较低,另1个是产品的品质与品种要尽可能理想;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平常所说的“价廉物美”,或者“性能价格比高”。因此说有效供给,就要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消耗,同时尽可能开发新品种,并提高产品品质。这1点在前面“价值本质规律”里已经强调了。
    经济学历史上著名的供给学派,根据它关于“激励”的基本主题而提出“减税”观点与政策主张,因为通过减税,可使最终产品的价格降下来,从而促进产品销售;同时,也使生产者更能获得1定利润,---生产者获得利润是促进生产者继续生产的直接原因,因而也是促进就业的基本条件。 从而对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都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它符合这里所说的第1个要求,即“产品价格要比较低”。但减税并不能直接达到降低产品价格的效果,虽然它可以直接使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利润;要使减税能够降低产品价格,还存在着复杂的中介过程,比如是否存在着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等。 但这种供给学派似乎忽视了这里所说的第2个要求,即“产品品质与品种要尽可能理想”。因此“减税”并不是有效供给的本质反映,只是多种有效供给手段中的1种可以通过政府行为施行的手段(在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比较泛滥的国家,“减费”显得比减税更重要)。所以,如果通过这种减税达到目的的做法最终失败,仍然不能否定有效供给对复兴市场的关键意义。

中国大学排名


    萨伊的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凯因斯(1883--1946)产生很大影响,凯因斯的理论(从理论根源上说)很大程度是由萨伊的这个思想引诱而发,同时也是对这个思想的研究与修正的结果。他说:“自从萨伊和李嘉图时期以来,古典经济学者们都在讲授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学说---其大意是:全部生产成本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被用来购买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但对该学说,他们并没有很清楚地加以说明”。 由此而引伸出了他自己的理论的核心设想:“作为该学说的1个推论,任何具有购买力的个人的节制消费的行为被认为必然会使由于节制消费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和商品被用于生产资本品的投资”。 可见,购买力贮藏,即凯因斯所说的“节制消费”,构成了“该学说的1个推论”,含意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节制消费”,或者如果将这种“节制消费”所剩余出来的购买力完全转化为投资,那么萨伊的这个思想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实际上,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也包含着萨伊的这个思想,因为按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理,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可以被另外的产品完全交换的,没有过剩现象产生,问题是,人们往往“节制消费”,或者消费已经暂时满足,而把购买力贮藏起来。由于购买力贮藏的原因,也就产生了需求不足与“有效需求”的问题,但凯因斯指责他的许多前辈们(如他所说的“马歇尔、埃奇沃思和庇古教授”)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相反,“有效需求只能偷偷摸摸地生活在不入流的卡尔·马克思” 等人的“地下社会之中”。

第1页 1 2 

    上一篇:支持吴敬琏---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投资效率低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