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效率分析(1)(2)

2017-12-27 01:48
导读:戈德哈特(Goodhart)1975年在《货币、信息和不确定性》中说:“通过改变与支出有关的相对收益的变化;通过改变资产市场价值而引起人们财富的变化,货

戈德哈特(Goodhart)1975年在《货币、信息和不确定性》中说:“通过改变与支出有关的相对收益的变化;通过改变资产市场价值而引起人们财富的变化,货币政策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支出决策。”这是一个地道的凯恩斯主义的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 总结 。它强调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最终是通过影响微观个体的支出决策(需求)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不可避免的间接传导,逐步渗透”(弗里德曼,1975)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很难得到保证。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受制于传导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逐利性和公众信心的逆风向抑制作用,往往使得以反周期循环为目的的货币政策成为货币当局的“一厢情愿”。在经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会介入市场对经济进行管理,以免经济过热。假定货币当局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Rd和Rt)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面对高额的贷款需求及其较高的收益率,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动机必然促使商业银行通过超额准备金(e)的对抗性变动,来增加贷款——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增加,经济趋于更热。同时,在基于经济趋优的公众信心的作用下,现金漏损率(c)将进一步减少;定期存款将大幅度下降。即期消费和投资将进一步增加。这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经济萧条时期,一方面国民收入下降,原始存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萧条时期贷款风险增大,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审批往往更加谨慎,出现一种理性的“惜贷”现象(超额准备金e增加)。同时,由于经济萧条,公众信心下降,出于谨慎动机和预防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对货币持有需求增加(现金漏损率c上升、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例t上升)。这对于试图启动经济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抑制。综上可见,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逐利性以及公众信心的逆风向抑制作用,使得货币政策在金融领域的传导出现了明显的“断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趋于失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公众与货币当局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影响的理论模型
由于货币当局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且多以“微调”为主的货币政策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时滞”,所以往往使得货币当局和公众之间很难达成某种程度上的“默契”。特别是在政策时滞出现叠加的情况下,基于同一目的多次政策调节,往往使得公众很难吃透货币当局的“底牌”,从而对于当前的消费和投资举棋不定——而这正是货币当局所不愿看到的。因而这就构成一个典型的公众—货币当局的有限重复博弈模型。具体得益矩阵如图1.0所示,假定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当局试图通过降息,来抑制经济下滑。对于货币当局来说,有“降息”和“不降息”两种选择;而对于公众来说,同样也有“消费”和“不消费”两种对策。如果货币当局采取降息政策,得到公众认可并有支持举措(消费增加),则货币当局可从经济复苏中获得效用V。同时,公众也可从增加的消费中获得效用U。相反,如果公众对当前的经济复苏缺乏信心,并不增加消费,那么货币当局的降息政策将因此大打折扣,效用损失为-3/4V。而公众也将因经济持续低迷而损失效用为-1/4U;相反,如果货币当局不采取“降息”政策,但是公众消费增加。那么货币当局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从经济复苏中获得效用V。但是,公众将会因为消费成本相对较高而损失效用为-3/4U。当然,理性的公众更多的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作为的行为(不增加消费),那么这种放任经济萧条的结果将使博弈双方各自损失效用一半。综上可见,由于货币当局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一方采取积极措施而另一方不配合的情况下,得益矩阵显示不采取措施一方明显占优,而采取一方会因此而遭受损失。所以对于公众和货币当局来说,在短期内,在风险规避动机作用下,都会采取极大化极小策略(maxminstrategy),倾向于选择次优均衡(不降息,不消费)。而在长期内,这种博弈可以有限重复,特别是在连续政策时滞出现叠加的情况下,次优均衡极易被相互的预期打破。从而出现重复博弈现象。以致于货币当局多次降息,而公众在“买涨不买跌”心理作用下并不消费和投资,从而使得博弈双方两败俱伤(inthecold),最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真实领域的传导趋于无效。 公 众 消费 不消费
上一篇:试论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