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效率分析(1)

2017-12-27 01:4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效率分析(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本文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综合 分析 了公众信心、商业
摘要:本文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综合 分析 了公众信心、商业银行的逐利行为以及货币政策时滞 影响 下的市场博弈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


一、引言与 理论 争鸣
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其中,凯恩斯学派认为,调节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 金融 资产价格,进而影响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据此,凯恩斯认为,“流动性陷阱”和投资利率弹性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关键。而后凯恩斯学派的托宾(J.Tobin)则认为“流动性约束”和授信限额是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低效的主要因素;再后来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则从财富效应的角度分析了资产结构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货币学派则认为货币供应量可以直接影响支出,进而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因此,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货币政策之所以会出现低效的情况,那是因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时滞和适应性预期等因素的干扰;而梅尔茨(Meltzer)和布伦纳(Brunner)则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资产选择的范围上,并从商品和资产两个市场分析和考察了资产价格效应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影响。此外,近年来,米仕金(Mishkin.F.S)从银行借贷角度,伯南科(Blinder)和格特勒(Gertler)从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角度论述了信息不对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影响。综上可见,由于对于各项变量重视程度不同,各学派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 研究 ,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自身的各行为主体出发,来探究公众信心、商业银行的逐利性行为以及政策时滞影响下的市场博弈行为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影响。

大学排名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模型构建
为了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效率,我们假定:(1):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 经济 的持续健康 发展 ;(2):公众的行为是理性的。即公众可以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做出合乎理性的消费和投资决策;(3):信息不对称,货币当局和公众之间存在弱式有效市场,双方信息完备程度差异较大;(4):存在非完善金融市场。即公众投资渠道狭窄,只能以现金和存款形式持有金融资产。且公众对利率敏感程度较低;(5):封闭经济,即不考虑汇率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
1.商业银行和公众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影响的理论模型
众所周知,货币供应量(Ms)取决于货币乘数(m)和基础货币(B),而货币乘数又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制度性约束行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Rt)、商业银行的利益选择行为和风险规避动机(超额准备金率e)以及 社会 公众的信心状况与行为选择(现金漏损率c及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t)。据此,笔者构建货币供应量的数学模型如下:
Ms=mB(1)
m=(1 c)/(Rd e c tRt)(2)
Ms=B(1 c)/(Rd e c tRt)(3)
对于货币需求函数(Md),我们采用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即:
Md=kpy(4)
Py为名义国民收入;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与总财富之间的比例。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
Md=Ms即:kpy=mB(5)
根据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中的论断:“一个人在权衡增加现金支配权的好处和增加不能产生直接收入或其他利益的资财的坏处之后,就可以确定出适当的分量。”因此,我们假定,一个国家的一般居民发现自己值得保持的现成购买力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率k是一个常数。因此方程调整为:
py=B(1 c)/k(Rd e c tRt)(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结合以上的假定及方程(6),我们得出:旨在“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货币政策能否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py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取决于六个约束变量:B、Rd、Rt、e、c、t。而这些变量又分别取决于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公众。显然,B、Rd、Rt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而e则是由商业银行决定的;剩余的c、t是由公众信心及其行为决定的。其中,商业银行、公众又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金融领域和真实领域的主要作用对象。因而能否实现货币政策在金融领域和真实领域的良性传导,关键取决于商业银行和公众在政策变动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其中,真实领域的公众行为又是决定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关键。
上一篇:试论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