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4.3基于根植性与资本视角的区域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无论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机制,还是集体互动学习机制,都需要有完善的信任机制与信用作为保障,而信用机制与信用环境的形成则与社会资本和根植性紧密相关。
家特别强调经济行动的社会和根植性,以及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20世纪中期波兰尼首次提出“根植性”概念,1985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展了波兰尼有关“根植性”的论述,强调“社会网”对经济行动的作用。Uzzi(1997)认为,根植性的功能包括信任、细密信息传递、集体解决问题。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具有共同的区域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与制度背景,凶此具有根植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扎根本地、融入本地,自觉地将自己的经营战略融入区域经济活动之中,并积极参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创造,这将有效地降低区域创新网络运行过程中的交易费用,降低创新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与风险.保障企业问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从而成为区域创新网络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
社会资本根据其拥有者获得社会资本时段的不同,可划分为先赋型社会资本和引致型社会资本。先赋型社会资本是指个人的亲缘关系、同乡关系、家庭的社会威望以及企业与其各方的关系;而个人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个人的声望信用、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企业的商誉都是引致型丰十会资本。从本质上来讲,社会资本是丰十会中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而产生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大小与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处事准则,是否存在相互信赖、忠实、坦诚等密切相关。区域创新网络中诸多创新主体问的交流十分频繁,由于地区特有的地缘、亲缘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人们之间的可信任度非常高,形成了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共同行为准则与非正式关系网络。这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又能促进知识沿空间扩散和“溢出”,其中包括编码化知识,但大部分是非编码化知识。
5启示及相关政策建议
从美国的硅谷到柏林一勃兰登堡地区的生物基因技术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区域创新网络虽然主要依赖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基于共同利益追求而形成的,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中将是无所作为的。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与政策制定营造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引导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营与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政府应该合理运用政策手段为区域创新网络提供运营保障: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创新网络的硬件环境;完善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增强区域对于高尖端人才、科研机构和科研服务中介的集聚力,从组织构成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财政支持和倾斜政策重点支持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发挥政策引导性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机构及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拓宽企业创新的渠道。
其次,政府应积极保护创新主体的合理利益,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转让与产业化提供制度保障:组织设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健全技术转移市场,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转让体制,促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区域内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增强区域内创新主体知识创造的能动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知识创造机制的运行。
冉次,如前所述,无论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知识共享机制还是集体互动学习机制,都需要有完善的信任机制与信用环境作为保障。鉴于此,政府应重视区域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考虑委托相关机构负责制定企业信用标准,开展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定期披露区域内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促进区域内信用机制和诚信体系的形成,建立诚信化区域。区域内信用环境的形成将有效降低区域创新网络的交易,有效降低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溢出与知识共享的成本与风险,为知识创造与共享机制、集体互动学习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政府应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文化和区域创新环境。事实上,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信用体系,都是立足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问的联系障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创新,激励形成具有根植性与本地化特征的区域创新文化,从而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