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1)
2014-10-07 01:08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研究(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人口众多,很久以来就成为中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人口众多,很久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人口众多的上风在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农业经济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新兴产业以及推动产业变革的工具所含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中西方的差距已经明显,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经贸关系等条件约束,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感觉到人口众多有什么劣势,甚至相反,多数中国人以为人多势众,这是上风。当然,影响中国人的这种视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直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外资经济渐成规模,劳动力资源要素禀赋上风再次显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禀赋成为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极其重要的特征,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比较上风(袁志刚,2006),这似乎成为学界的一个共叫。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古话的哲理寓意深刻,假如用这句古话来诠释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的话,那么,今天的比较上风在未来就转化为比较劣势。现如今,我们利用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上风,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国外资金,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使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加速了中国产业化进程,“中国制造”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将因户籍制度而依附于土地的剩余劳动力晰出,中国的隐性失业题目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达240万个(朱之鑫,2004);同时,增加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进,1983年农民家庭纯收进为310元人民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近一倍(1978年仅为134元人民币),而到了1993年增长为921.62元人民币。仅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说,劳动力资源作为比较上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仅是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假如从长远角度考虑,劳动力资源上风将中国铸造成“世界工厂”,也是未来利益的受损者,由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单单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就业和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对中国有限能源的巨大消耗,必然危及中国的能源安全。加之利益的驱使和“条块结合”的体制,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或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影响生态环境,或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公道甚至浪费。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所以,本文在承认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对推动中国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拟从未来的视角,而非现实的利益对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与能源安全的关系进行研究,其逻辑结构为:利用劳动力资源上风,吸引外资,变中国为“世界工厂”,从而使中国能源过度消耗,着眼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反思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上风和“世界工厂”,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置中国的未来能源于安全之中。
二、文献回顾与前瞻
中国事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并成为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禀赋。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中,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比较上风理论。所谓比较上风,通称是指一个国家较之其他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商品的生产相对地更有效率,也即具有较小的生产本钱。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曾多次讨论比较上风。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比较上风原理,其基本观点包括: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占尽对上风,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尽对劣势,则上风国可以专门生产上风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原理包含一系列假定条件(黄辉,2001),如国际经济是静态经济、边际本钱不变等。主张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的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劳动力要素禀赋对就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层面来分析题目的(吕政,2001;徐晓玲,2004)。但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源比较上风,具有严格的产业和能源限制(许经勇,2005;陈庆修,2003),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性和能耗较小的产业或领域。假如不讲产业和能源等约束条件,滥用劳动力资源,就可能陷进“资源的陷阱”:其一,低工资陷阱。有资料显示,我国工人工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说,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制造业工人周均匀工资是最低的,与韩国的比值为1∶8.12。低工资本钱造成廉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遭遇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上风,另一种是遭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近几年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钱凤娟、王晓娣,2005;刘湘国,2006),则说明人口红利随着未来人口结构进一步的变化和相关政策的调整终究是要消失的,为此,“避免经济增长源泉耗竭现象的出现,需要一个国家在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借助这种人口红利,创造出持久性的经济增长源泉。……进步劳动者素质对于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蔡昉、杜阳、王美艳,2005)。其二,高就业陷阱。目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制造业所吸收,其表面和现实的利益是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但假如不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技术含量及综合素质的话,廉价劳动力在未来科技不断创新的信息社会里注定是没有光明远景的,众多廉价劳动力必然随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而大量减少,从而涌向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和贫富分化扩大,终极危及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