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考(1)(3)
2015-02-20 01:07
导读:4.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打造着名品牌,为自主产品营造一片天空。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就必须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
4.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打造着名品牌,为自主产品营造一片天空。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就必须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开发自主产品,打造着名品牌。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内的再好也不用”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很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行动艰难,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题目。因此,在自主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培育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政府采购、税收、金融等方面采取措施,发挥支持本土产业的功能,推动企业自主产品的尽快成长。
5.自主创新说到底要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任用。培养人才与吸纳人才相结合,人才一靠培养,一靠引进。一个单位人才之光普照时,自主创新就会蔚然成风。当这个单位对创新人才和行为不予重视时,自主创新就只能成为躺在纸上的空话。人才作为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企业应为他们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这样才会涌现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国家要通过一些重大项目来凝聚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进,吸引更多人才进进企业和产业。
6.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企业的创新技术及成果迅速被别人抄袭和复制,创新的精神就会被打击,创新的冲动就会被抑制。因此,必须通过法制和经济手段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未来在资源配置上应该从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出发,大幅度进步以专有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加大对需要团队合作攻关的技术创新的支持。
大学排名 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撑
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不足等题目,是我国中心和各级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工作着力点之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应不断探索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从制度和机制进手,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积极的政策扶持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进步企业经营者和治理者的创新意识,培养一支创新型企业治理队伍,完善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研究制定在年度或任期考核体系中设置技术创新特别奖励的政策,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加大科技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力度,在规范科技投进的基础上,将部分科技投进视为业绩利润,在规范非经营性资产统计的基础上,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实施分类考核。要进一步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转变观念,以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要压缩“政策寻租”空间,全方位支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2.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技术服务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向企业转移。光靠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不够的,要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和视野开阔的上风,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但众多中小企业不可能都搞研发中心,这就要依靠所在地区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创建创新技术中心,加强资源治理,共建共享创新基础条件,搭建起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行业自我服务体系,增强专业协会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面向全行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众多企业科研气力不足的题目,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持。同时要增加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进,组织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专项,制定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把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成效作为企业治理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建立资金扶持体系,帮助企业克服发展和创新资金紧缺的“瓶颈”制约。企业发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应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企业资金的扶持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财政资金的扶持体系。设立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把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列进政府财政职能。二是建立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金融信贷机制。贸易银行资金雄厚,机构众多,具有良好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基础,银行对企业的创新支持就是要把贷款投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企业上来;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进,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三是完善信用担保制度。解决企业融资难,必须完善我国信用担保制度,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可以为企业提供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题目。政府应在融资担保中起主导作用。担保业务具有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要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担保资金应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同时还应建立担保机构风险机制,担保机构应建立风险预备金制度,根据业务量的一定比例提取预备金以冲抵坏账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