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企业风险治理理论的本土化题目(1)

2015-03-19 01:53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论企业风险治理理论的本土化题目(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 企业风险治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在我国,它已
[摘要] 企业风险治理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在我国,它已经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由企业监管当局首先在中心企业加以推行。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在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竞争力的过程中,仍有大量的本土化工作要做。
  [关键词] 企业风险治理理论 中心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治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进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视治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心企业全面风险治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治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治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治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治理作为一种全新治理理念或治理框架的终极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治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治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以为,企业风险治理是经过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治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视,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治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治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治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企业风险治理在我国中心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视治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心企业全面风险治理指引》,对中心企业实施风险治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治理策略、风险治理解决方案、监视与改进、风险治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心企业风险治理的权威指导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纵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治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治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遵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治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治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视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治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治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应留意的题目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进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往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治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心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治理当局的素质水同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治理时应有不同的切进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治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治理实践。
上一篇:企业的绿色品牌战略(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