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研究(1)(2)

2015-03-19 01:54
导读: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正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正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靠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靠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正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沿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进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天生的空缺地带、潜伏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上风,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把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贸易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把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是把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假如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上风。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产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由于在过往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很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夸大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夸大“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给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困难。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上一篇:论企业风险治理理论的本土化题目(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