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与竞争上风: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5)
2016-01-02 01:07
导读:牐 2. 企业的社会资本 牐 我们说互动是产生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源泉,是构成企业间网络的基石。互动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交易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效的
牐 2. 企业的社会资本
牐 我们说互动是产生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源泉,是构成企业间网络的基石。互动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交易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效的企业社会资本就产生于良好的互动关系。一般来讲,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划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企业成员信任与合作、促进企业各部分间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具体包括存在于雇员之间的社会资本、存在于雇员与治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存在于治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和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社会资本。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指的是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企业摄取各种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包括企业的纵向联系和企业的横向联系。前者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分以及下属企业、部分间的联系;后者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 金融 机构、中介组织等之间的联系。对于企业的社会资本我们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一是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二是并非所有的社会资本都是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三是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有一个网络规模和网络质量的 题目 。
牐 3. 企业的知识资源与吸收能力
牐 近些年来,企业的竞争战略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革,以获取传统资源和分担风险为目的的企业间战略已经开始向 学习 和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战略发生转变。知识在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异质性资源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grant 等人(1995) 提出的企业知识 理论 以为,生产的关键投进和企业价值最重要的来源是知识,社会生产是在知识的引导下进行的。企业知识按其跨越时空在组织或个人之间转移的程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知识,只需沟通即可转移,一旦这种知识被创造出来, 可以在边际本钱为零的情况下被其他使用者所使用; 另一类是隐含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这类知识存在于组织内个人的专业技能、团体的特殊关系之中,也存在于特别的规范、态度、信息处理以及决策程序之中。它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述,也难以通过沟通得以转移。正是由于隐含性知识的这些特点,才使它成为了企业获取竞争上风和高绩效的基础(barney ,1991) ,成为了企业网络中的特质性有价资源。但是,企业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并不是自发的,还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来加以实现,这种能力就是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即熟悉新知识价值、消化新知识以及将新知识 应用 于贸易用途的能力。 牐 一般以为,有两个因素会造成企业间吸收能力的差异:一个是以前的相关知识水平,一个是接受知识单元与知识来源单元之间的同一程度(assimilation) 。以前具有的相关知识决定了企业对所接受知识的熟悉程度,进而影响到企业内在化与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同一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相互交流的人在特定属性,如信仰、 教育 程度、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偏好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程度,同一程度越高,越能有效地获取、消化和运用知识。这是由于,同一程度越高,意味着行动主体间的语言系统和理解力就越相似。nicholls2nixon 就曾说过,企业的先前经验比起实物资产投资来讲有着更深刻的含义。刘翌和徐金发(2002) 曾对跨国企业团体(***公司) 中子公司的吸收能力进行了考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用子公司的形成方式作为度量***公司之间知识熟悉程度的指标,用子公司高层治理职员中来自母公司的职员比例来衡量***公司治理者之间的同一性。结果发现:公司现有知识与在当地市场所需知识之间的重叠程度越少,采用收购方式形成子公司的可能性越大。与新设组建相比,收购形成的子公司更可能创造母公司没有把握的不可复制的知识。而且,子公司中高层治理职员中来自母公司比例越低,子公司对于从其他单位流进知识的吸收能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