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与竞争上风: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6)
2016-01-02 01:07
导读:牐 魏江和叶波(2001) 曾给出过一个开放网络式的学习机制框架,在此我们稍加改动以指导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和扩散: 牐 框架的基础部分是一个公
牐 魏江和叶波(2001) 曾给出过一个开放网络式的学习机制框架,在此我们稍加改动以指导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和扩散: 牐 框架的基础部分是一个公共的知识学习平台,其目的在于将各个独立的企业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学习的有序化。我们知道,在企业网络中存在着数目众多的专业化企业,尽管彼此之间拥有或近或远的某种联系,但是单个的成员就某一技术题目要在这么多的企业中寻找合适的学习伙伴无疑需要较大的搜索本钱(交易本钱) 。在此情形下,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结点企业将成为进行知识交流的首要选择。这样,就会造成网络的分割而不利于更广范围的知识学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一个面向整个网络的半疏松组织的协调来降低交易用度将是一种逻辑上可行的方案。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半疏松组织是以知识协会的形式出现的,由于网络内企业较多而且分工较细,因此协会下面设置一些更专业化的分会。分会接受总会的指导,二者之间的交流既可以经过总会也可以横向的直接进行。 牐 通过吸收网络内相关企业加进各个分会,一个有组织的知识学习网络平台就搭建起来了,从而克服了各自为战时的盲目和无序状态。在上述学习网络的平台之上,是该框架的核心部分———学习代理机构。知识协会及其下属分会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学习的结构化环境,它们对于知识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三种代理机构来实现的。这三种学习代理机构分别是信息交换中心、对外联络中心和知识培训中心。作为知识协会中的常设机构,其目的是辅助会员企业的知识学习。信息交换中心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员担任,他们负责接收会员提出的具体题目并在诊断后提交给其他会员,从而形成一个暂时的学习同盟就这一题目展开联合学习。一般而言,假如题目是专业性的,比如有关某个零部件的生产工艺题目,那么中心只在相应的分会中传递该信息,而若题目涉及不同的专业,则要向多个分会传递,以尽可能地促成最佳的学习组合。假如说信息交换中心是内部的信息中转站,那么对外联络中心则是连接企业网络内外的桥梁。它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外部相关知识发展的趋势并为网络内企业提供这一方面的猜测;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知识的识别和获取。对外联络中心的设立旨在拓宽企业学习的渠道,避免可能的封闭性学习状况。知识培训中心主要为会员企业提供相应的知识培训服务,它开设各种培训课程,会员企业按照各自的需要选择参与。一方面,培训过程为来自不同企业的职员提供了互相交流的舞台,从而促进会员企业间的非正式学习;另一方面,培训也是外部知识内部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知识通过培训中心传输到网络内的其他企业并实现扩散。
牐 五、结论
牐 网络研究将社会经济活动放到了更加现实和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把价值判定和文化也纳进了它的视野之中,这不仅使我们对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因有了更加全面而深进的理解,而且对于描述和分析宏观层次上的集体行为和长期选择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体现了一种微观、宏观的结合,这种努力很具开创性和启发性。新制度经济学一直想把这两个层次上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范式框架的限制,难以化解两个层次分析之间的矛盾。而社会资本的引进首先在概念上就充分肯定了社会对个体行为选择的约束和推动,避免了以往一些范式中存在的个人与社会之间难以调和的紧张。以网络资源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网络打破了以传统资源观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框架,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讨论了企业竞争上风的来源题目,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而且,这一理论对于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战略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的国际化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参考 文献 〕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杨瑞龙: 《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 科学 出版社2001 年版。
〔2〕李新春: 《企业同盟与网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3〕刘翌、徐金发: 《***公司知识活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载《科研治理》2002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