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模式及应用研究(2)
2016-04-08 01:04
导读:第三,以往对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只是从文化交叠的视角讨论企业并购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过于突出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忽略了对不同文化整合模式
第三,以往对于文化整合模式的研究只是从文化交叠的视角讨论企业并购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过于突出这些模式之间的区别,忽略了对不同文化整合模式之间内在关系的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分离—渐进、同化—促进以及渗透—融合三种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这三种模式体现了并购中文化冲突的演进特征以及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操纵性和适应性,以下对它们的内涵及应用予以阐释。
四、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内涵及应用
1.分离—渐进模式的内涵和应用
(1)分离—渐进模式的内涵。分离—渐进模式是指在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中,在一定时期内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在文化上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不对任何一方强制实施变革,双方各自保存自己的文化;之后,随着文化整合的不同发展阶段,适时采取措施,对双方的业务和文化进一步融合。
分离—渐进模式和以往研究中的分离模式有相同的地方,例如,都指出了并购双方文化和业务上的分离。但传统的分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文化的协同效应,没有指出在分离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情况进行“相机抉择”,即随着并购整合的延续,要对并购双方的文化、业务、职员等进行持续的融合;分离-渐进模式反映在实践中则体现了文化整合的动态性特征,弥补了分离式整合模式在静态性和分离性方面的缺陷。
(2)分离—渐进模式的应用。从并购后双方能力转移的视角来看,公司的能力传播是十分复杂的过程,Robert Haspeslagh和Jemison(1991),Grant(2000)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跨国并购中,几乎所有在资源和业务共享方面的大胆尝试都遭到了失败,因而对被收购的公司的整合采取审慎的、渐进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Cartwright和Cooper(1993)研究以为,在企业并购中,处理文化差异最好的办法是控制双方的整合程度和规模,尽可能的保持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性。[8]夏普罗(Shapiro H. D.,1991),彼克(Picker,1991)等人曾分析过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Separation)的可行性,他们以为从理论上讲,选择分离式文化整合模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被吞并企业拥有优质强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放弃原有文化。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分离—渐进模式在跨国企业采用多元化并购战略或地方化战略时最为典型,比如美国通用公司控股日本五十铃公司后,通用公司并没有向日本五十铃公司输出或渗透美国式文化,而是采用了完全独立的并存式跨文化整合模式,原因就是由于美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巨大,难以融合,因而通用公司并购以后,实行的是“一企两制”,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文化整合。
综上所述,我们对分离—渐进文化整合模式的应用条件总结如下:
第一,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假如并购双方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过大,甚至相互排斥,并购方文化不能成功植进被并购企业,在文化整合的难度和代价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应保持彼此的文化独立,避免大的文化冲突。 第二,从经营治理的角度来说,假如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治理方法基本得当,则应保持其治理制度和方法的暂时稳定性和连续性,以避免损伤目标企业员工的感情和工作的积极性,相应的,在文化上也应保持并购双方的相对独立。
第三,从并购战略来说,假如并购不是发生在相关产业或同行业企业,或并购双方业务分处不同市场,员工彼此接触机会不是很多;或者由于行业文化的差异性,并购方很看重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战略业务,期看以此获得多元化经营的收益,并购方将答应被并购方保存较大的经营自治权和文化独立性。
第四,从并购双方的文化强弱、优劣来说,假如双方都拥有强-优文化,并购双方的员工既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文化也不接受对方的文化,此时,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立,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
2.同化—促进模式的内涵和应用
(1)同化—促进模式的内涵。同化—促进模式是指在企业并购文化整合过程中,并购企业在被并购企业中培育、植进并购企业的文化,以并购企业的文化改造被并购企业的文化;被并购方基本放弃了原有治理模式、制度体系,接受并购企业的改造、适应并购企业的文化;同时,并购企业对自己的组织结构、治理流程等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在文化上有选择的吸收被并购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形成以并购企业主导的新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