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1)(2)
2016-05-23 01:00
导读:3.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国企人力资源治理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治理:吸引人才机制严重滞后,企业害怕人才活动,并设置种种障碍以尽可能减少
3.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国企人力资源治理观念陈旧,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治理:吸引人才机制严重滞后,企业害怕人才活动,并设置种种障碍以尽可能减少人才流失;企业过分依靠人才治理,忽视制度治理,甚至连人事部分也缺乏制度化的规范治理;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国企仍在用职称作为划分人才档次的主要标准,从低级到高级,等级分明。但不论把职称设置得知何花哨和名目繁多,划分得怎样周到和细致,那都是空的。在我国目前职称评审的种种弊端下,评职称的人只要到了规定年限,不论本事如何,从哪里都能鼓捣出一两篇论文,只要关系到位,就能评上,评了就是终身制,就可按级别享受相应的待遇。在很多企业,职称就是加工资、分房的硬条件。这种不平衡阻碍了国有企业职工能力的展示和积极性的发挥,造成的后果是国有企业在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竞争中的人才流失。
二、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探析
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矛盾重重,人力资源治理不是一时采取某个措施就能解决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国企现有的上风,逐步推进国企人力资源治理机制走向成熟。
1.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治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国企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所长,创出更大的绩效。在当前大多数企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治理活动的成功标志不仅要看企业目标是否实现,还要看员工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企业员工能否同治理者同心同德共渡难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题目。企业应该营造以人为本的思想,需持之以恒,不能朝令夕改,要不断培育和完善,使之成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方针,作为树立企业形象的一部分,加大对外宣传,达到一种品牌效应,从而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治理工作。必须牢牢捉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激励体系以及灵活机动的人与事相适应的治理策略,使员工能充分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给员工发挥潜能、发挥才华提供舞台,使员工能感到成功的幸福,能体会到人格受到尊重,能自觉养成开拓创新、敬业爱岗的良好风气。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 建立完善的薪酬治理机制。新的分配制度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重点向关键治理、科研技术岗位以及企业主体生产岗位倾斜,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通过在内部工资分配中引进劳动力价格机制,使劳动力价格能够起到调节各类职员的工资水平和差距的作用。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设计以岗位差别为主、兼顾能力差异。治理和专业技术职员岗位工资标准按岗位职责确定,拉开同一职级的治理和专业技术岗位收进差距,解决治理和专业技术职员分配中的“大锅饭”。操纵服务职员岗位工资按岗位和技能要求确定,根据技能水平不同适当拉开同一岗位职工间收进差距,充分调动操纵服务岗位职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在员工表现优秀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强化员工的积极表现,给员工一个认可工作的机会;在员工表现不佳,没有完成工作的时候,也应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员工需要改正和调整。整个岗位工资体系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工作表现为价值导向,鼓励员工不断进步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获得更高的报酬。
3. 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员工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地进步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也是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途径。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企业首先要从思想、手段、方法、人才、组织、策略上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真正把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落到实处,不要挂在嘴边。其次,培训有全面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将教育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进步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培训的目的就使为了让他们担负起更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于参加培训且成绩突出的员工,应调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工作,或者提升职务。第三,要把培训与工作需要结合起来。对员工培训必须结合每个员工的工作需要、每个员工的能力,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同时,要加强一线员工的培训,进步一线员工的知识技能,而不能只培训上层治理职员。只有把培训与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培训的效果,真正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