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大连国际服装节背后的产业营销题目(1)(2)
2016-06-04 01:08
导读:题目之五,技术和经营方面与国际化标准要求差距较大 从生产的技术方面分析,大连服装企业原料本钱高,制作过程的工艺水平间隔行业化要求还有差距
题目之五,技术和经营方面与国际化标准要求差距较大 从生产的技术方面分析,大连服装企业原料本钱高,制作过程的工艺水平间隔行业化要求还有差距,流通本钱也偏高。提升技术和经营治理的层次已经成为必须迫切解决的题目。
环境与成因
大连服装产业的发展的现状不是偶然的,有这个城市发展的主体观念因素,也受整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制约,同时,也要受到来自国际范围内营销趋向的影响。
大连城市的主体观念 改革开放以后,大连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为——环境经济模式。从政府角度上说,历届政府都把大连市的城市资源作为资产来经营,以进步城市的着名度和区位上风。但是,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脚踏实地的经济运行往往有天壤之别。理论界人士分析,大连城市的上风在于旅游和服装。由于旅游产品季节性较强,冬季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只能半年忙、半年闲;假如把服装作为产业来抓,有很多基础工作必须做实。但是,目前时装产业品牌远远没有形成。至于产业产品和金融业间隔国际化差距就更大。山东青岛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的模式是——产品经济模式。以“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等一批产品品牌牵动城市发展。用产业品牌模式带动城市发展有后劲和潜力,以城市环境模式带动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有人评价说,大连注重城市环境是对的,但更要的是要强化产业的品牌发展,否则,城市缺少竞争力。大连人曾以优美的环境为自豪,但什么时候能以驰名品牌产品、特别是时装品牌产品为自豪呢?
企业选择市场的观念 中国进世以后,政府乐了、企业忙了、百姓笑了。但是,有一种说法,就是不顾企业和产品的实际,盲目地都往做国际市场,误以为,跟外资搞联合,跟外商打交道,到国外找市场那才叫国际化呢。实际上,这是一种摸糊熟悉。由于从国际市场全局来考察,国内的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国际化的子市场与分市场的一部分。只有成功地做好国内市场,才能为开拓国际市场积累经验,国内市场做得不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多数都做不好。这已经被实践证实了。因此,服装企业的目标市场应首先在国内市场的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中选择。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城镇市场和乡村市场的差异 中国事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约占80%。大连建市不过百余年,建国以后,长期以来,又以重化工为主,轻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与南方沿海省区比较,从原料生产,技术工艺水平,流通渠道,市场发育等诸多因素和条件,差距都比较大。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北最大的港口城市。市内辖六个区,人口188万,郊区辖73个镇,2个民族镇,23个乡,7个民族乡。土地总面积为12574平方千米,人口143.5万。有38条航线和两个港口通往世界各地,铁路及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按人口、地理、心理和行为细分市场看大连,农村人口约占4/5,这部分人群,对大连服装市场形成影响较大。包括对服装产品的价值观念形成,文化水准的进步,购买行为的认同,生活习俗的培育等等对服装生产影响既有现实的,又有潜伏的。
营销及对策
大连服装产业存在的题目及其成因影响,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如何使服装企业找到国际化经营的途径呢?笔者以为,应该着重处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题目。
在文化变迁中强化国际营销意识 文化变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社会中的价值体系,
美学观念、语言、道德规范、生活习惯等文化因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大连人敢穿、会穿、爱美、求新、求奇已经成为时尚,国内著名。在短缺经济时期,粮食不够吃,人们称大连人“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进步了,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的丰富,为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良好的衣饰文化环境为大***展服装产业奠定了基础,这为服装企业适应消费者需求,审美观念转变,购买方式及消费行为提出了很多新题目。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注重开发本国市场,农村乡镇市场将会成为中国服装业的首选。在发展时装品牌过程中,逐步将中国本土化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将会成为中国服装业整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