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
2016-07-05 01:09
导读: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 任何内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设计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特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 任何内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设计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特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动态适应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的长期运行效果,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存在过期,不适应企业实际状况的题目。所以,内部控制必须是动态可改进的,能够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进步。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控制设计的公道性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设计的公道性评价可以通过每项控制措施的设置情况来进行评价,应以职责分离为条件条件。这类指标的评价定位应该是以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公道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视机制为目标。应能反映出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根据这些原则,笔者以为具体指标应设置如下:公司治理结构与各职能部分的全面性指数;各部分之间的互为约束系数;各项控制制度的健全率和合规率;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指数。
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是对每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应确定企业日常经营运转活动中,采取内控措施后,是否减少了各种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发现,是否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采取了相关措施和手段,是否对各效益型指标的增减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类指标包括:日常工作题目的发生率、发现率;日常工作题目的反映率;内控执行失误责任人的处罚率;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益型指标;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合格率。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日常企业运行出现题目的纠正率;部分及职工建议被决策层的采纳率;各项内控执行结果的检查率;监视审计部分审出题目纠正处理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以上这些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的动态适应性进行评价。反映了内控的因时、因地制宜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纠偏性是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只有熟悉到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使内控系统在纠正偏差的基础上,求得螺旋式上升。
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模型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考虑使用经济数目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的是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模型:
Z=V
1X
1+V
2X
2+V
3X
3……+V
nX
n 其中 X
n 表示各种评价指标 V
n 表示权重根据多因素分析,可以首先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通过实证分析确立内部控制良好企业与不良企业Z值的存在区间。在评价具体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时,根据企业实现的指标值代进模型计算出Z值,判定所处区间,得出结论。在模型建立中,关键是如何选取指标和赋予权重。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定量指标,也应将定性分析的标准定量化,加进分析模型。内部控制基本模型的特点是所有指标均采取相对指标形式,便于运用模型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在选定评价指标后,必须给每一个指标一个权重,指标权重应反映出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由于行业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对指标权重不应千篇一律。指标差异在不同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必须根据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做出动态的预计。对权数的确定,可由国家或行业治理部分定期测算公布,这样可兼顾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模型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的评价之后,为了综合三方面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笔者提出以下量化模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ICE=DR×AE×AD
ICE:表示内部控制整体状况;DR:表示设计的公道性;AE:表示实施的有效性;AD:表示动态适应性。
把每一方面的评价结果用相对数来表示,1表示最好,0表示最差。内部控制质量的整体状况体现为三个方面评价结果的乘积,比如,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公道性为0.9,实施有效性为0.85,适应性为0.95,则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可以评价为0.73(0.9×0.85×0.95),这样企业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