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之根基(6)
2016-10-07 01:11
导读:对比之下,应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受“***”余毒的影响,在我们的政府和企业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谎言、说大话、说空话、说套
对比之下,应该说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受“***”余毒的影响,在我们的政府和企业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谎言、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做假帐、报假数字、搞假审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做“一锤子”买卖,甚至坑、绷、拐、骗现象;存在着公众东西小到办公用品、公共设施,大到国家资财、水利工程,什么都敢要,什么都敢拿的行为;存在着上从国家领导人,下到企业经营者,明知自己德性、能力、水平不行,却偏偏执意不肯主动让位,误国、误企、误民、误己,非到实在不得已或者出了,才不光彩地退位的情况。如陈锡同、成克杰等。出现这些题目的原因:一是缺乏内在约束,即自我道德伦理的约束;二是缺乏外在约束,即制度和纪律的有效约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公”的方向,有选择地吸收和鉴戒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济模式,把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基本国情、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济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务之急,要在企业员工中建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行为准则,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用公认的伦理道德约束人的心理,用比较完善的体制约束和激励人的行为,使企业员工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尽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念。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要顺应,顺应“天意”,“天意”即民心,就是天下为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肩负起经济、兴企富民强国的使命;“为往圣继尽学”,就是要继续和发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东方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鉴戒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建立起强大的道德支柱和精神动力;“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公道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和文明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大学排名 根基之三:人类最基本品德——尽孝报恩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人。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往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往具体执行。人只有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假如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他。所以,在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纵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儒家文化的尽孝报恩思想能够解决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的题目。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尽孝报恩开始。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都要从孝开始。黑格而在中国文化时曾这样:“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的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马克思·韦伯也曾把中国儒家伦理与西方***教做过比较分析,他说:“ 中国人所有人际关系都以‘孝’为原则。”实际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社会文明需要孝道,新世纪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一个孝道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人,其他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和做好,因此,孝是人类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第一件大事。
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敬养”是孝道的开始,是“事亲”。《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因此得出“只有在家为孝子,才能在朝当忠臣”的结论。但是“敬养之孝”只限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所以称为小孝。“不辱之孝”,是指不伤身,不辱亲。所谓“不伤身”,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体现着父母的大恩惠,子女只有使用的权利,没有无益伤害的权利。所谓“不辱亲”,是指子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不能由于自己的过失给父母带来不良的,让父母操心、担心、忧心。相反,子女在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世中,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建功立业,为做出贡献,光宗耀祖,让父母放心、安心、舒心。“不辱之孝”是孝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称为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是指不仅要让家族、家业和家德代代相传,而且还要顺应天地之大道。即当祖宗利益、家族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与自己小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小家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大家利益;当道与孝发生矛盾时,孝要服从大道。因此,有三种情况孝子可以不服从父母之命:即当服从父母的命令会使父母处于危险境地,会使父母受到耻辱,会陷父母于禽兽状况时,可以不从命。这就是所谓的“大孝不孝”,实在这是一种更深更大的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进,就是这种大孝的体现。宋朝寇准小时候家境贫冷,母亲过世。后来当了宰相,皇上赐他金帛。他回到家里,奶奶看到后伤心地哭了。寇准问她为什么哭,奶奶说:“你小时候母亲死了,想求得一块丝布盖尸体都得不到,哪知你今天却这样富贵了!”寇准听了心里十分难过,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不积蓄私财,除自己所用,全部送给穷苦人家。大禹和寇准能以天下苍生为父母,把家庭之孝变成了全民之爱,把私爱变成了公爱,这是孝的高层次,是孝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