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综述
2016-10-23 01:23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综述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本文在其他学
【摘要】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总结回纳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四个根本因素,最后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议,为寻求解决政策做好展垫。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困难 原因分析
一、引言
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它们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上风来组织生产,而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活动透明度较差、融资渠道单一,大约有98.7%都来自银行贷款。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总贷款规模的份额很少,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不成比例。近年来,固然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与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相比仍然较低。固然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进,但效果甚微。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
1、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经营者有关自身能力、素质和意识、企业治理水平、企业机构效率、项目的真实赢利能力等真实信息,都将影响企业未来的收益,但金融机构并不完全了解这些信息,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而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上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题目。
国外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开始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Stiglitz和Weiss(1981)以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题目,所以银行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这样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李志贇(2002)以为,现阶段银行业的垄断结构和经济中的摩擦因素过多、信息不对称题目严重,这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而缓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贷款抵押、降低交易本钱,都将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范飞龙(2002)以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回根到底是由于企业信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弱、运营风险大、赖账行为严重,而这些都导致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凌智勇、梁志峰(2003)采用资金利润率作为评价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指标建立模型,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的绩效,得出了融资制度变革对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和投资均有正的明显影响的结论。许郎、徐翔非(2003)以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陈晓峰和林求(2003)以为,民营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其本质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担保机制缺乏等导致的信贷市场上局部的“市场失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自2005年出台《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以来,各家银行积极致力于中小企业贷款机制的建设,但又出现了新的题目。王玲(2007)指出,企业和银行的借贷关系呈现地区性的不平衡,中小企业发达地区的银企关系更为密切,而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银企关系过于疏松,主要是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信用关系。
以上文献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很多方面已经达成共叫,这些观点回纳起来主要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小,而银行业高度集中,信息不对称题目严重,并且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使得大银行在向其贷款时“本钱高、抵押难、风险大”,银行的这种做法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使得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处于非常不同等的竞争地位。
2、大型金融机构不适于中小企业融资
在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实证研究。比如Peek和Rosengren(1996)对1993—1994年新英格兰银行业合并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比合并前有所减少。Strahan和Weston(1998)的研究以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的好处使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治理也越来越复杂,这样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Berger在1998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大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减少,而在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则会使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增加,2001年Berger进一步指出,中小银行的组织结构在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上风,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在关系型贷款上处于劣势。在信用担保方面,由于国外体系十分健全,因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