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如何建立供给链同盟战略(2)
2016-11-02 01:13
导读:国内企业建立供给链同盟的策略研究 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那样,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国内企业需要稳定、满足的供给链同盟来进步竞争力,但同盟的构建有
国内企业建立供给链同盟的策略研究
正如前面所叙述的那样,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国内企业需要稳定、满足的供给链同盟来进步竞争力,但同盟的构建有很多影响因素,方方面面都要影响供给链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而言,要建立供给链同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外巨头相抗衡,困难还是很大的,比如市场环境:主流观点以为,中国企业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阻碍供给链同盟构建的重要原因。还有很多学者也从国内的产业环境、企业文化、治理模式等方面叙述了国内企业建立供给链同盟所面临的题目。但是随着整个产业以暴利时代结束为标志的成熟期的到来,企业总体而言出现合作博弈的倾向。在家电等竞争相对充分、供给商和渠道商都呈现出集中态势的行业,供给链的进化正在发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供给链结盟体系或许是可以期待的。因此,本文结合前面对供给链同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此提出以下供给链同盟建立的模型:如图1。
分析供给链环境。要建立供给链同盟,首先要从供给链的角度对环境进行分析,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一般环境与直接环境。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技术等因素。直接环境包括企业的同行竞争、用户的状况、资源的来源等因素。波特模型在供给链环境中的拓展,运用改进后的波特模型,把一个行业所面临的五种竞争气力进行定量,这五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三类:横向相互作用:即供给链上某一环节上的同类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在某一个环节上的竞争者多少和气力的对比。纵向相互作用:即供给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与上游企业(供给商)以及下游企业(客户)之间的相互作用;侧向作用:即供给链上各个环节上的潜伏进进者和替换者对这个环节的作用。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把各个环节的纵向竞争力加权均匀得到供给链各个环节的总体竞争水平(C
p) ;
把各个环节的横向竞争力加权均匀得到供给链各个环节的内部竞争水平(C
t) ;
供给链的内部竞争程度指数(C
in)=(C
p C
t)/2;
供给链外部环境压力(C
out):外部对所考察的那段供给链施加的压力的加权均匀数;
供给链的总体竞争压力指数(CE):(C
in C
out)/2。
通过对供给链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同盟成员的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以及成立某供给链同盟所面临的竞争水平,为供给链同盟的建立提供分析基础。
选择企业战略模型。在分析供给链环境的基础上,发现企业自身的内部能力,以及外部面临的竞争压力。根据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结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程度(如图2)把以上关系回类为:在一般区域,其供给商是传统型、临时性的,外包的是普通的部件或项目,该模型建议,在此区域,企业可以从很多供给商中进行选择合作对象;在杠杆区域,企业与供给商的关系是竞价式的关系,外包的是根据需要的特定部件或项目,该模型建议,决策时,除外包战略的同时,选择自制决策也可以;在瓶颈区域,与供给商的关系是有一定的合作性或长期性的关系,外包的是瓶颈性的项目或特定的部件,该模型建议,企业需要努力进步与对方的相互依靠性和关系的稳定性;在战略区域,与供给商的关系是动态的、单一的或战略合作的、单一的甚至是与第一供给商建立联合开发并且相互间高度信任的关系,该模型建议,企业要与供给商建立密切的关系,甚至,将对方并进本企业。
评价机制。供给链同盟评价机制主要表现为:建立一套适合供给链同盟特点的合作伙伴选择和评价体系。在充分考虑影响同盟成员选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同盟成员进行资源配置要求、外部评价分析、过往业绩评价和内部具体评价等一系列的评价,选择对供给链影响大的主要成员。建立一套供给链企业认同的信用评价体系。一方面,各个节点企业要自觉建立起高度的信用,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整个供给链中倡导“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信用理念,并辅之以建立信用记录,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应于供给链同盟的信用评价体系。在客观评价成员企业对供给链整体绩效所作贡献的基础上,把供给链优化所产生的效益和本钱在供给链各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公道的分配。只有使供给链中各企业都从供给链同盟中受益,它们才能自觉维护供给链的整体利益,并且要对那些对供给链做出较大贡献的企业进行重点激励,整个供给链才能布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