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企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2)
2016-11-13 01:09
导读:二、对已计提减值预备的资产建立相应后续治理制度 资产减值预备是一种预计损失,尽管已经作为当期损益,并且作为了资产的一种减项,但预计损失究
二、对已计提减值预备的资产建立相应后续治理制度
资产减值预备是一种预计损失,尽管已经作为当期损益,并且作为了资产的一种减项,但预计损失究竟不是事实损失,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建立后续治理制度。对尚未形成事实损失的资产减值,应当进行认真清理和追索,以尽量减省损失。假如资产减值预备终极形成事实损失,则就按程序进行财务核销,并在查明资产损失事实和原因基础上,分清责任,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1、建立不良资产追索制度
尚未形成终极事实损失资产减值预备实际上属于企业的不良资产,应当建立专门档案和进行专项治理,并通过建立必要的清理追索激励机制,来减少和挽回资产损失。对于不良资产的清理和追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处理。(1)指定内部相关机构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清理追索。(2)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或机构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清理追索,并建立适当的追索奖励制度。(3)采取按收回金额一定比例支付手续费或折价出售等多种委托方委托专业机构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清理和追索。
企业的这部分不良资产按资产的性质可以分为债权性资产、股权性资产和实物性资产。对账销案存的债权性资产的行清理和追索,应行使债权人的权利,采取债务重组、折价出售等处理方法,尽量减轻损失。对账销案存股权性资产进行清理和追索,属于有控制权的投资应规定依法组织破产或注销清算;属于无控制权的投资,则应参与破产和注销工作,维护企业自身权益。企业对账销案存实物性资产进行清理,应当做好变现处置工作,尽量利用、及时变卖或按其它市场方式进行处置,尽可能收回残值。
2、对已发生事实损失的资产建立财务核销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资产是由企业控制、预期会给企事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企业已计提资产减值预备的资产,假如其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发生了实质性且不可恢复的灭失,已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进时,就应该项资产进行处置,并对其账面余额和相应的资产减值预备进行财务核销。
判定资产是否发生了事实损失,关键是能不能获得确凿的证据。具体包括:(1)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证据,指司法机关、公安机关、行政部分、专业技术鉴定部分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2)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实,是指社会中介机构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充分调查、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对企业的某项经济事项发表的专项经济鉴证证实或鉴证意见书。(3)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本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对涉及财产盘盈、盘亏或者实物资产报废、毁损等情况的内部证实和内部鉴定意见书等。
企业资产减值预备财务核销,应当建立严格的工作程序。(1)首先,由企业内部相关部分提出核销报告,逐笔逐项提供符合规定的证据,并说明资产损失原因和清理、追索及责任追究等工作情况。(2)企业内部审计、监察、法律或其它相关部分对该项资产损失发生原因及处理情况进行审核,企业财务部分对核销报告和核销证据材料进行复核。(3)报董事会核准同意,并形成会议纪要,需报上级企业(单位)核正确认的,还应当报上级企业核正确认。(4)根据企业会议纪要、上级企业批复及相关证据,由企业负责人、主管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进行相关资产的账务处理和资产减值预备财务核销。
3、建立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投资失误 、治理不严、财务纪律松弛是企业资产损失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既可达到既对资产损失责任人进行追究和惩罚,又能对其它经营治理职员进行和警示的目的。
对资产损失责任人的处理,应综合考虑损失数额与行为、损失程度与企业资产规模大小、原因与现实等因素,采取如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分、禁进等方式进行处理。对责任人的处理,应当遵循教育与处理相结合、处分与损失程度相适当的原则。在对资产损失责任人的处理中,应当按相应程序进行处理,听取当事人的辩解,答应其按规定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能增强治理者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制度意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