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约束及路径优化(3)
2016-12-10 01:08
导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上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上风,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在正确的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变迁中找准国际化经营比较上风
对于当今国际分工,发展我国主要从事劳动要素密集的终极消费品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要成功实现深度国际化经营必须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上风和产业特色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可以把我国大陆中小企业回进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制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上风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业,IT制造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大规模地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集聚,为我国急需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
劳动要素密集的IT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产业技术含量高,不因劳动力本钱的上升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优化要求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治理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对成长预备不足、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成长中的治理“失控”、成长中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等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小企业原有的“浅度”国际化路径往往又会变成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首先,完善企业治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治理队伍,分享企业治理的权限及责任。其次,完善企业间协作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避免恶性竞争及契约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相互生产协作,构建战略同盟,形成产业集聚。再次,完善企业市场网络建设,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模糊企业边界,实现虚拟经营。最后,完善融资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
选择有效的路径进进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重要内容。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教授以为,国际市场进进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治理及资源进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中小企业要避免与至公司的竞争、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必须立足产业特色,以特色产品渗透国际市场、以价格上风拓宽国际市场、以独占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生产型中小企业,还是服务型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必须夸大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按照多样化经营战略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来占领细分化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上风。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始终贯彻“专、精、特、新”的方针,围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零件、一种工艺、一种服务做精、做细、做透、做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上风。
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上风的因素组合。培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顾客价值性、产品独特性、产业衍生性等。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核心竞争力关注对顾客的核心利益做出关键性的贡献,对产品独特性的要求则体现在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和移植的特性,同时支撑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则能够不断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对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而言,不断学习是获取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更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