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正当性的视角
2016-12-08 01:0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正当性的视角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文章首先对正当
摘要:文章首先对正当性的维度作出界定,然后依据正当性由弱变强的线索,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六个演进阶段:“股东至上”、“一切为了企业”、“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和“首先为社会,同时也为本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以的演进正是为了增强其正当性,以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远景。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观;正当性;利益相关者
一、正当性的维度
西方学者韦伯、哈贝马斯等人很早就提出了正当性的概念,后来Suchman(1995)等学者相继利用正当性的概念对组织题目进行了研究。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高丙中(2000)发展了正当性的概念,对社会团体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现时,正当性已经成为分析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的有力工具。
关于正当性的涵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Suchman(1995)以为,正当性是在环境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内对组织行动是否合乎期看及恰当性、合适性的一般熟悉,而所谓的环境指的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简单地说,所谓企业的正当性,就是企业的行为要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期看,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可。
Clarkson(1995)以为,那些对企业过往、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主张所有权、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属于利益相关者。一般地,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治理职员、普通员工、顾客、供给商、销售商、银行、政府、社区、媒体、环保团体等等。由于利益相关者数目众多,且性质差异较大,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对其进行分类对于题目的分析很重要。其中,Clarkson(1995)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受到广泛关注。前者是指没有其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的人,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给商、政府和社区;后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但与企业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且不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的社会团体,比如媒体和环保组织等众多的特定利益团体。鉴戒这种分类的方法,根据分析的需要,我们把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股东、雇员等企业内部职员,后者是指政府、社区、环保组织等企业外部职员或团体。进一步,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紧密程度,内部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和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和二级外部利益相关者。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或投资者,他们创办了企业,是企业形成的条件条件,因而与企业的关系最为密切;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雇员,他们使得企业得以顺利运转,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仅次于股东;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顾客、供给商、销售商、政府、银行等,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二级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区、媒体、环保组织等,他们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根据上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结合正当性的涵义,区分正当性的维度就是:获得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二级内部利用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一级外部利用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二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这四个维度可单独存在,也可相互结合,不同的组合其正当性强度就不同,一般地,只有一个维度的正当性强度较小,四个维度结合在一起的正当性程度最大。不同的正当性强度,反映了企业的不同目标和追求,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从而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或者说,企业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学界和治理学界以及企业实践中的治理者已经争论了数十年之久,这些争论,正好反映和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责任观。随着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观也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在学者们研究探索、总结(Friedman,1962;万君宝、袁红林,2005)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正当性由弱变强的线索,可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视为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的演变。值得指出的是,现时各种社会责任观是同时存在的,都有不同的研究者支持或不同的企业在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