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意经济的政府公共政策导向(2)
2017-03-29 01:10
导读:在上海,创意经济也初显端倪。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上海还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
在上海,创意经济也初显端倪。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上海还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产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另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5/1)》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行业分布直接涉及创意产业的部分是:文化艺术业:0.8%;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1.5%;广告业:1.0%。中国创意产业仅“网民”部分,其数目占中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人数9400 万的3.3%,应当约有310.2万人。
那么创意经济与知识经济是同样一种经济形态吗?能否用发展知识经济的方法和公共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创意经济的发展?笔者在此题目上的回答有悖于美国人的观点,创意经济与知识经济尽管都是源于“头脑的经济”但是他们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不同。笔者为节省篇幅,以列表方式阐述其不同之处。见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创意经济与知识经济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创意经济主观和文化成分是知识经济无法相比的。创意经济更涉及社会领域,是社会多元化、政治文明和文化包容的产物,在引起社会争议方面,恐怕不是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中所谓“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能够涵盖的。可以说引起社会争议没有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那么深奥,却远比它广泛。
创意经济产生的环境要求
任何经济形态都有适宜生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创意经济”也是如此。在搞清楚适宜生长环境之前,应该首先探讨国内的“创意经济”一般生存在哪些产业当中,可以把这些产业称为“创意产业”。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笔者整理出的表3,反映了当前国内所有的创意产业。从表3中我们不丢脸出,“创意经济”与“艺术”的间隔很近,与科学的间隔则比较远(这里并不是指的“创意经济”的实现手段),这也是创意经济不等同于知识经济的主要原因。科学无国界,艺术则有很深的地域、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性,这是由于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组成部分。
(一)国内发展创意经济的社会环境
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在此题目上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他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他没有进一步解释“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笔者以为,这个支持机制还是有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容许不容许的题目。说到“知识经济”,几乎没有这样的题目,由于它几乎不涉及意识形态。而搞创意经济的人,首先本质上都是非常有个性的,非常分歧常规的,富有想象力的人。这些人的想法,直接导致了产业本身的方向和社会效果。
因此,说到社会环境,部分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和政府的公共政策。这是由于,一方面,政府已明显下决心培育创意经济,但是创意经济的繁荣要依靠发展争议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这样说,极具争议性的内容才赋予了创意经济的贸易上风。然而,另一方面,政府仍担心创意经济带来的文化内涵,对于极具争议性的内容,政府通常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超女”项目利用数百千万年轻人的移动电话投票权,成功发扬了一次“文化***”,就是个例证。因此,创意经济在国内社会环境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创意产业的经济性与政治的传统性之间的协调和相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国内发展创意经济的人文环境
创意经济在我国能够传播和发展,在于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国家倡导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已经深进人心,政治文明也被提到议事日程,国内民众的文化包容,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洗礼,已经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和继续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