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广告中的企业文化探究
2017-06-11 01:06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英语广告中的企业文化探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 国际市场竞争日
[摘 要] 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宣传自己的产品,尽大多数企业的广告策略也在不断创新,要正确理解公司的
英语广告,懂得其经营理念,必须对它的企业文化有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英语广告 企业文化 经营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传播,分为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企业内部的文化传播,又分为个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企业外部传播主要是通过行业报刊杂志、网络与电视媒体和户外广告牌等来宣传企业文化,使消费者理解、认可、尊重,从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与品牌。广告被看作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
广告作为艺术和科学的融合体,它以独占的特点在深深吸引着公众,有人把消费市场比喻成战场,那么,成功的品牌就是一面旗帜,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商家纷纷打出自己的广告,宣传其产品的独特性,使这面旗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英国的报纸有三分之一的篇幅用于贸易广告,美国每年的广告用度高达百亿美元,在日本,广告分别占报纸和杂志版面的50% 和30%。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外的品牌涌进中国,而中国的产品也要走出国门,这就必然要跨越世界各个国家的种种文化的障碍,如语言、消费习惯、宗教文化的差异等,因此,对英汉广告的理解和翻译必须有巧思,才能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下面列举几家企业的经典英文广告,品味简单的广告语背后所隐含的奇异涵义和企业文化。
可口可乐饮料行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英语广告也独具特色,包含了浓厚的企业文化。1995年,可乐公司推出了新的广告语“Always Coca-Cola”(永远的可口可乐),先看广告的语言结构:“副词 名词”,十分简洁;词汇也很口语化、生活化;广告语中 “always”的运用非常经典,是任何副词所不能替换的,“always”有两个音节,正好与后面的Coca-Cola相协调,其次,“always”(永远、总是)突出了可口可乐产品的品牌核心内容(既有传统和古典,又不乏***与活力)的一贯性。 假如细细读来,这则短语暗含着一种人文关怀,展示着可口可乐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Coca—Cola登陆中国,在上海投进生产,立即给它赋予了一个非常中国化、又十分讨中国大众喜欢的中文名字——可口可乐;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卷土重来,再次登陆中国大陆,这时的广告语是“You Can't beat the feeling ”,“挡不住的感觉”,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广告语,这说明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beat”原意是“击、打”,这里译成了“挡”,很是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那个时期,中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要了解世界,世界也应该了解中国,这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人是挡不住的,从这个意义上分析,“You Can't beat the feeling ”这则广告及其宣传的产品被中国人接受也是挡不住的,“喝可口可乐不仅是喝他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这是一些忠诚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可口可乐在2006年推出的广告“The Coke Side of Life”(生活中的可乐一面),它符合世界主题:人们祈求和平,向往快乐,这是本则广告的尽妙之处,人们希看生活中布满欢声笑语,而不是枪林弹雨,在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希看“enjoy”是生活的主旋律,就像Coca-cola广告中所宣传的主题“Always Coca -cola!”
在饮料巨头中的另一家企业百事可乐,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因价格低廉而被喻为“低下阶层的饮品”,在美国被视为黑人的饮品。为了改变形象,在五十年代,百事可乐大作广告,而且找来了不少名人作产品代言人,其销售量大增。在六十年代,百事开始改变策略,以年轻人作卖点,此时的广告为:Now It's Pepsi, For Those Who Think Young——这就是百事,它属于年轻的心(1961年) ;Come Alive! You're In the Pepsi Generation——奋起吧,你就属于百事新一代(1963)。百事品牌的理念是“渴看无穷”,倡导年轻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为了推广这一理念,百事选择足球和
音乐作为品牌基础和企业文化载体。例如在中国的广告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借助郭富城、王菲、郑秀文、周杰伦、F4等一大批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极力倡导百事文化所提倡的精神,使百事独立、快乐、自由、创新的风格广泛地被中国年轻人所理解和接受。在世纪之交,公司推出的广告语是:Ask for More——百事,渴看无穷,The Joy of Pepsi-Cola——快乐的可乐(1999), Dare for More——突破渴看,Dare to Be No.1——敢于第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