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企业并购的三阶段论(3)

2017-08-07 06:26
导读:随着我国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产品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程度的进步,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介组织的兴起以及法律制度的逐步确

随着我国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产品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化程度的进步,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介组织的兴起以及法律制度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进步(2003年达73.8),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企业并购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逐步弱化,市场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逐步居于支配地位,逐步向市场主导型并购阶段过渡。

(二)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型并购的动因
1.政府部分为消灭亏损企业,推进国企的改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更多经营体制老化的国有企业步进困境。1978年,全部国企中亏损企业造成的亏损额为115.3亿元,国有生产企业的亏损面为23.9%,到1997年分别上升到1420.9亿元和43.9%。1994年,国有产业企业的亏损面为20.3%,其中国有产业小企业亏损率达到85%,国有贸易小企业亏损面达90%以上。各级政府部分为了减少亏损企业,推进国企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息贷款、分期付款、税收减免等,鼓励上风企业并购亏损企业。
2.政府部分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国有资产实行“中心所有、分级治理”的体制,而从实际运转看,地方国有企业名义上是中心所有,但其资产收益、处置权利均在地方,分级治理实质上是分级所有,地方政府对其所辖范围内的国企拥有很大的权力。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后,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地方政府部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鼓励区域内企业“强强联合”,通过优惠政策诱导区域内企业与区域外的企业相互并购,以保证本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3.企业为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级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开办新企业,结果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品结构雷同。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部和东部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和中部是97.7%,全国均匀产业结构相似率在90%以上。由于行业内进进的企业数目过多,造成生产能力过剩, 1990年全国纺织业生产能力1/3闲置,全国铝型材生产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有25%,致使产品价格大战不断,过度竞争,效益下降。在市场的作用下,为了应对竞争的压力,一些具有上风的企业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或经营效益不佳的企业进行并购,以进步自身的竞争能力。如20世纪90年代,在技术、产品、资金等方面具有一定上风的康佳团体,对实力较弱的牡丹江电视机厂、陕西如意电器总公司实施并购战略,注进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上风互补,扩大了企业规模,使康佳团体在几年内快速高效地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彩电生产企业。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市场主导型并购阶段(2010年以后)

市场主导型并购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资本市场上按照并购市场的规则进行并购的行为。届时,我国关于并购的法律制度将比较完善,资本市场比较成熟,中介市场比较健全,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并购活动。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引导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的企业并购行为,防止出现有损公平竞争的垄断性并购行为,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政府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监视中介机构的规范性和正当性,为企业并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1]谭劲松.企业合并: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利益博弈[J].治理世界,2005,(2).
[2]陈佳贵,王钦 .跨国公司并购与大型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产业经济,2003,(4).
[3]赵凌云.解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笔谈[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
[4]姚会元.中国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市场经济发育水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5]芮明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李善民,陈玉罡 .上市公司吞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2002,(11).
[7]方芳,阎晓彤.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治理,2002,(8).
上一篇:基于实证的武钢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