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投资风险研究(3)
2017-08-07 06:53
导读:(一)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企业规模 中小型企业的治理结构欠完善,其决策者大多是业主本人。很多业主无法使用经济学和财务治理学上的决策
(一)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企业规模
中小型企业的治理结构欠完善,其决策者大多是业主本人。很多业主无法使用经济学和财务治理学上的决策工具进行决策。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应该多学习理财知识,在创立和经营企业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牢牢树立“投资有风险”的意识。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需要的投进多而产出少,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对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中小企业应将“如何生存下来”作为企业的首要发展目标(杨海平、崔荣芳,2008)。
在企业成长之时,中小企业进进快速发展通道。此时,企业有了一定的销售收进和现金量,对外融资也比企业创立之初较易。此时的中小企业最轻易产生扩大生产规模的冲动,企业主应严格控制投资规模,避免掉进“做大做强”的陷阱。
在企业成熟之际,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畅快、现金有所盈余。此时的中小企业主无不希看扩大企业规模。但是,中小企业主不能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有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将企业的生产规模控制在企业可以控制的范畴之内。
当企业一旦迈进衰退之时,中小企业对项目投资需更加警惕。由于在企业衰退时,由于中小企业急于摆脱困境,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转产。为了生产转型,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购买机器设备、改造原有的厂房或扩建新厂房等。此时的中小企业假如决策不慎重,不能很好地规划投资规模,就有可能掉进他人早已挖好的“坑”里。
(二)改进投资决策机制,拒尽“一言堂”、“家长制”
中小企业通常是创始人靠自己的能力在市场中经多年打拼而成长起来的。企业主(也就是“老板”)往往对自己的判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过于自信。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以分权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薛在兴、窦艳,2008)。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主不会事先咨询专家、财会职员的意见,甚至不会同至亲商量,完全是“家长制”、“一言堂”。当中小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时,这种决策方式或许是有效的。但在企业成长壮大时,这种方式显然是会给企业招来较大风险的。为控制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改变决策时的“家长制”、“一言堂”的做法,充分听取大家的建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编制详尽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对企业投资而言,即为预算。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中小企业必须本着“节约每一个铜板”办事业的原则,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在投资施行过程中,要严格预算控制,做到又好又省(杨雄胜、陈志斌、陈胜军,2003)。
(四)善于外聘理财专家,进步内部员工素质
进行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工作。有时仅凭老板个人决定导致一项投资的失败,给企业主带来损失。中小企业的治理职员大多是老板的至亲,这些人对老板非常忠诚,可不一定拥有理财的专业知识。在这种职员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主外聘理财专家,学会“借鸡下蛋”。请求专家们及时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编制投资预算,参与投资实施的全过程,对投资进行全程监视。
五、结束语
投资是有风险,但是,牛市最大的风险是不投资。可经过此轮暴跌,更多的投资者(这里指资本投资者)对投资预期的收益和不期而遇的风险有了刻骨铭心的熟悉。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包括扩大企业规模)也像一把双刃剑。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永远都是如影随形。
参考文献:
1、***南,吴鑫.内部
控制工程学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2、孟焰,孙丽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看如何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4(3).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