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歧视与中小企业融资之困分析
2017-08-07 06:4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信贷歧视与中小企业融资之困分析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
摘 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中小得到了极大的。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了信贷市场中出现的供给导向型歧视和需求导向型歧视,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贷市场 需求导向型歧视 供给导向型歧视
1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两类: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可分为折旧和保存收益(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外部融资分为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其中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民间借贷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和民间联合进股。中小企业由于底子薄,自有资金少,民间融资渠道和发行债券、股票渠道又不十分畅通,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机构信贷。在金融机构内部,国有贸易银行则占尽对上风,以具有信用创造的贸易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依然是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
2 信贷市场中的歧视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由于存在来自贸易银行的需求导向型歧视和来自中小企业的供给导向型歧视,歧视的效果是供给方和需求方效率的损失和交易本钱的增加。一方面贸易银行花费更多的交易本钱竞争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将花费更多的交易本钱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以满足资金需求。
2.1 贸易银行的需求导向型歧视分析
“需求导向型歧视”即主流地位利益团体对于某一特定人群或团体的倾向性看法,并且这种倾向性看法导致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就是设置更高的准进壁垒。
2.1.1 存在需求导向型歧视的原因
(1)国内贸易银行在公司业务政策和风险监管防范措施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将激励机制引进信贷治理,并依据客户经理所负责的客户所能带来得资产类、负债类和中间类业务收进进行绩效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而贸易银行的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不良贷款终生追究制和信贷资产的零风险制度,使处于营销阶段的客户经理和审批阶段的审批职员对中小企业看而生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本钱收益不对称。在相关信贷业务审批通过之前,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均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对中小企业评估本钱要比评估大企业高,但收益却比大企业少。因此贸易银行信贷资金在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会追逐上风项目、国有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短缺。
(3)信息不对称。由于贸易银行信贷审批权力的上收,把握企业软信息(这些信息是从企业上下游客户、主要经营者品行、供给商、顾客交易状况等各种渠道获得)的二级分行和支行没有贷款权力,只有推荐权,一级分行凭借企业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抵押担保、信用记录行业远景以及国家政策等)决定额度授信是否通过和贷款业务是否通过,上下级行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4)风险收益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央行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预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窗口指导作用以及贸易银行的内部改革,使得信贷资源处于稀缺状态。贸易银行在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收益大于或者即是所承受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的单位风险系数一般大于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的单位风险系数,因此在信贷资源稀缺和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条件下,贸易银行必然会偏爱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和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出现困难。
2.1.2 贸易银行存在歧视的具体表现
(1)行业、企业规模歧视。出于对信贷安全性的考虑,贸易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向所处行业远景良好(如:铁路、、电力、石油、烟草等行业)、规模大的企业,而对行业不稳定和自身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惜贷”。
(2)地域歧视。目前贸易银行的审批决策权利机构在一级分行,而信贷的营销大部分在二级分行和基层行。处于决策层的一级分行在分配有限的信贷资源时,必然会将信贷资金向位于大城市的大型企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