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主导产业链高级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2017-08-08 01:31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化工主导产业链高级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1 产业链与产业
1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1.1 产业链 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是形容产品生产过程中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从上游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4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产业链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呈现不同的形态。 1.1.1 产业链的产品形式——产品链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主要为产品的投进产出联系,上游企业的产品是下游企业的投进。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例,产业链如图1所示。 它的源头是石油和自然气开采业,第二层为石油炼制加产业,第三层生产基本有机原料,第四层合成高分子产业,以及第五层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的成型等。 1.1.2 产业链的价值形式——价值链 产业链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链。产业链中每一个产业环节都会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随着产业链中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转移,其经济效益还会逐渐放大。由于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对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所以在已有的价值基础上会产生价值的增值。从化工产业链中可以看出,由上而下化工产品由低级产品逐步变为精深加工商品,其价格大幅度提升,这不仅是由于化工产品生产中追加了劳动,而且还由于每延伸一个生产环节就会融进更多、更新的技术成果。 1.1.3 产业链的知识形式——知识链 传统产业链上的企业力图整合吸收外界的知识,将其内部化,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于知识是保密的、排外的。产业链上的知识多数是一个个分离的孤岛。产业链的知识分工主要是基于技能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上游企业了解到的只是下游企业的需求,对于整个产业链如何创造顾客价值不甚了了。就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以及配置性知识而言,传统产业链上能够活动转移的只是部分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和配置性知识,并没有外部化从而在产业链上进行共享。 1.2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经济现象,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集群包含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和其它对竞争重要的主题。例如,它们包括,专业化投进产品如配件、机器和服务等的供给商和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给者。集群通常向下游延伸到营销网络和顾客,并且平行扩张到互补产品和生产商以及通过技能、技术或共同投进品联系起来的业内公司。最后,很多集群包括政府和其它机构,如大学、标准评估机构、智囊机构、职业
培训机构以及贸易机构,它们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与产业链相比,产业集群也夸大产业之间的联系,但产业链主要侧重于产业间的联系,而产业集群还关注产业之外的机构如商会、协会、中介机构,此外,产业集群还包含空间集聚的概念。因此,产业集群的概念比产业链的概念丰富得多,它既包括产业间的联系,还包括产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联系,而且还夸大空间的集聚。而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空间。
2 产业集群创新促使产业链高级化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他以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将“创新”的精神实质应用到产业集群上。可以以为,产业集群创新是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集群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从而获得创新上风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简单地说,就是利用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以及分工协作的上风进行创新。借助于这种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既可以发挥自身的创新活力,又可以避免单个企业创新资源的不足。 根据赫希曼的“联动效应”概念,凡有联系效应的产业或部分,无论是后向联系还是前向联系,都能通过其扩张而产生诱导性投资,而诱导性投资的实现终极壮大了整个产业链条。由于空间上的集聚,产业集群获得了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循环经济、集聚经济和知识溢出创新上风。这为发展壮大产业链条提供了便利条件。 2.1 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上风促使产品链高级化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队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活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产业集群内部集中了产业链中生产上游、中游和下游产品的企业,可以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进或原材料,实现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品链的产业生态系统,达到循环经济的目的。例如上海化学产业园区的“一份氯气打两份工”。天原团体公司原先按照传统工艺,25万t烧碱装置中生产的20万t氯气,配上15万t乙烯,可产出约30万[聚氯乙烯;而在化学产业区,天原公司的烧碱装置生产的氯气先提供给巴斯夫公司和亨斯迈公司的MDI/TDI装置,可生产近29万tMDI/TDI,同时回收MDI/TDI的副产品氯化氢,配上乙烯经氧氯化反应又可产出30万t聚氯乙烯。也就是说,20万t氯气不仅生产了近29万tMDI/TDI,而且仍然生产了30万t聚氯乙烯,相当于一份氯气做了两份工。对两家公司而言,不仅资源的利用率进步了,产品的本钱也大为下降。 2.2 产业集群的聚集经济上风促使价值链高级化 众多企业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业界把这种因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迈克尔·波特以为,集聚经济主要是地理位置集中;产业领域集中;相关人才集中;原材料和产成品相对集中;行业信息集中和相关配套设施的集中等。产业集群是特定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和产业价值链的集合,实质是竞争、合作、交流、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因此,产业集群是集聚经济的典型形式。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以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前者指同行业的企业由于地理的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可以使学习曲线中的生产本钱处于最低状态,使无法靠自身内部积累获得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外在的规模经济。后者指为数众多,生产范围广的同产业的企业通过垂直的或纵向的联系来获得比单个厂家自己生产更大的收益。通过集聚,同行业的企业可以利用地理的接近性,通过合作、合资的形式以及建立同盟,重组企业的价值链来降低本钱。而且通过集聚效应,还可以增强区域整合营销的上风。以上海化工园区为例,园区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为1.2t标准煤,不到石油化工行业均匀水平的一半;万元产值耗水量为33t,不到同行业的1/4;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4.6万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