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内部沟通的新思考(2)
2017-08-09 02:35
导读:3.来源的可信度 对于沟通的双方,一方要给对方一种可信的感觉,使对方相信自己。同时自己的信息也应该就具有真实性。讲了大量的不可信的话不但浪费
3.来源的可信度
对于沟通的双方,一方要给对方一种可信的感觉,使对方相信自己。同时自己的信息也应该就具有真实性。讲了大量的不可信的话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对方也不会相信,沟通也就是失往了意义。
4.过往的经验
公司里职员在沟通时经常说“这是我的经验”。假如碰到这种情形那么沟通就没办法再进行下往了。所以,在沟通时人应该说:“我以前也碰到过这种事情,曾有过这种想法,现在说出来给你作个参考”。由于,“成功不可以考贝”,即成功一次的方法不可以用第二次,成功过的经验不能拿出来复制,一旦复制就可能掉到另一个陷阱里。
5.认知的偏误
某个治理者的某种熟悉或想法被传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偏误。有认知有偏误的人职位越高,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6.情绪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脾气,一个人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一旦沟通的双方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沟通就失往了意义。因此,一个人在公司里职位越高就越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重大决策眼前更应如此。
五、沟通的组织障碍
1.信息的泛滥
自从发明电脑和互联网之后,信息到达了一个泛滥的地步。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公司里的任何一个治理者一定不要被信息沉没,要让部属负起责任,把重要的信息挑出来给你看。宝洁公司有一句名言“just one piece of ***”,即尽量用一张纸。所以在公司里,任何报告送上往都要有一个信息摘要。
2.时间的压力
治理学中有芝麻绿豆原理,重大的事很快就下决策了,而一些琐事却在很长时间内解决不了,这就是时间的压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组织的氛围
中国人有“文山会海”的通病。在会议的开始都习惯用一种讲话方式“在某某的领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是不恰当的。由于既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就不用开会了。实在,这已经告诉员工,公司不喜欢听负面意见。因此,公司领导人应考虑在公司里塑造一种上下级无缝不沟通的文化氛围。
4.信息的过滤
信息的传播方式有两种:从上到下传播和从下到上传播。不论那种方式的传播时,信息都会被过滤。有的学者统计,假如一个信息在高层治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同样,一个信息在员工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高层治理者那里只剩下20%的正确性。公司里很多人把信息从上到下的过滤看作是一种权利,以为知道信息是自己权利的象征。而信息从下到上的过滤则是公司的危机。由于通用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 韦尔奇曾经说过“公司最大的危机是老板是最后一个知道坏消息的人”。
5.缺乏反馈
领导把话讲完就走了,一个人把话讲完不等别人把笔记记完就离开了等等都是缺少反馈的现象。产生的后果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方不理解你讲的话,二是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往做。 六、沟通障碍的克服
1.利用反馈
在沟通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话讲清楚的,所以一个人要达到沟通的效果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反馈。要养成一种凡事问清楚的习惯: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起责任的做法不仅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负责。同时,当你要求别人做某事,也要要求对方及时返回信息。
2.简化语言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留意力只有十分钟,称之为“致命十分钟”。因此,一个人在与人沟通时,讲话要把握重点。要养成事前问自己能用对方多长时间,然后分清层次重点把话讲清楚的习惯。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善用比喻
当沟通双方的知识有悬殊时,比较深的一方应善用比喻,将比较深奥的知识转化成对方能够接受的知识。同时,善用比喻的沟通方式有利于缓和沟通的气氛,更有利于达到沟通的目的。
4.主动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