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供给链治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2)

2017-08-10 06:53
导读: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给

  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孤立、封闭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仍然是传统的你死我活的对抗竞争关系,还没有开始建立以供给链为基础的合作竞争关系。各企业普遍缺乏实施供给链治理战略眼光,都只关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没有认真的规划。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人们长期受守旧陈旧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经营观念严重。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还没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这必然造成各企业负担沉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难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终极使企业难以确立自己的竞争上风。
  中心和地方各级机关政府都只关注各自利益,缺乏同一的指挥协调,造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部分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严重,难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部分的高效供给链。
  2.人才匮乏
  供给链治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题目。首先,供给链治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进,国内企业、人士对之知之尚浅,更缺乏对供给链治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其次,供给链治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分的治理方法,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给链治理理论、方法、手段,又熟谙与供给链相关的诸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不仅需要高级治理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的一线操纵职员。
  3.相关法规不完善,标准不同一
  我国目前除了与物流作业有关的交通运输法规外,还没有针对供给链治理或物流行业的相关法规,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规体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已经建立了供给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严重的题目,很多标准都未得到正确和广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国流通行业中的不少标准,如POS标准、EDI标准、条码标准等,都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体系,各行业、各部分从自己的角度发展制定出了各种标准,而缺乏能与国际接轨的同一标准。此外,储运设备标准、商品信息标准等重要标准尚待制定。
  4.信息技术等发展滞后
  我国传统物流治理的情况,如图3所示。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信息、数据仍采用手工、半自动处理方式,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供给信息)都是逐级传送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正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难以集成起来。信息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关系的建立。
  
  (二)传统企业中存在的组织职能题目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直线制。如图4所示。这种组织结构虽分工明确,便于治理,但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分只注重自身利益,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难以满足实施供给链治理的需要。
  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贸易伙伴合作,从整个供给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给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给链的优化。 中国大学排名
  
  
  (三)贸易协作题目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供给商及销售商的关系还是传统的买卖关系,企业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本钱等转嫁给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企业,却竭力地将利益收回自己囊中。这种传统的对抗竞争的关系,严重阻碍了企业间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销售商往往尽力想法压低商品的进价,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同生产商讨价还价;而生产商则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要求销售商扩大销量,却很少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果,双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业为中心,本位主义和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个供给链角度协调各自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合作和共赢的思想。
上一篇:技术创新型企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