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及其(2)
2017-08-13 02:56
导读:2.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而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占有关方面
2.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现有的科研体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撑不够,而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占有关方面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全国规模以上产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比例只有25%。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较低,而且资本市场不够健全,风险投资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的渠道获得创新融资,缺乏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3.要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不佳和创新体系不健全题目。
(1)要培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用法律手段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应尽早制定同一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等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法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得到保护。
(2)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经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治理人才等,因而会大大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心理压力。从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看,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发展创业基金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3)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开放的、柔性的文化环境,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促使员工开放思路,敢于尝试,使创新成为社会习惯。
大学排名 三、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4月12日在北京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十五年调查综合报告》显示,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瓶颈。“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此项。其它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等。可见,人才和资金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
1.就中国现状来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1)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其对技术创新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由于激励制度的不健全所带来的人才流失题目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和高层治理职员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现象频繁发生。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按现代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贸易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视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贸易银行的审查监视本钱和潜伏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中小企业也很少能从政府部分得到研究开发支持。当前,政府科技投进体制还倾向于将大部分资金投进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投进到企业的很少,而投进到中小企业的更少。由于中小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贸易银行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宁愿贷款给有政府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愿意贷款给那些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创新只能依靠内源融资,这无疑会加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而效益差的企业则根本无从谈起。致使很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 3.解决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题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题目。通过进一步改善金融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产学研联合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以及为中小企业的科技产品进进国际市场提供出口信贷、贷款担保等。同时政府应该对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并要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例如,增强对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估与授信、开办保本理财业务、推广主办银行制度、开办租赁融资业务等。当然,其根本途径还是要通过中小企业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诚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