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视角看企业政府所有制:一种过渡性制度(5)
2017-08-15 02:41
导读:第三,国有企业推迟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保障机制。这与目标函数和控制权有关。假如政府拥有企业,它就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多雇些人,什么时候
第三,国有企业推迟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保障机制。这与目标函数和控制权有关。假如政府拥有企业,它就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多雇些人,什么时候少雇些人,由于它是终极的所有者。而政府的目标函数里包括了解雇工人可能造成骚乱的社会本钱,这些外部性题目政府要考虑。但私人老板不管这些外部性带来的本钱,只要这个工人对我的边际本钱大于边际贡献,我就把他赶出往。假如有很好的
社会保障机制,这是有效率的。但在没有社会保障的条件下,由于私人的纯粹的追求利润的目标,可能造成社会看来是过多的解雇工人。假如大量解雇工人对社会造成不安定,从而导致对私人经济不利的话,那么拖延私有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值得留意的是这一结论只在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才成立。
第四,公司治理结构题目。在发达国家,公司治理需要一整套的支持,比如对小股东的保护,由于51%的投票结果可以不考虑另外49%的利益。所以要有一套法律规定,到底小股东有多少权利,到底有多少信息必须表露出来,股东会规定有多少人参加,等等,要有一整套规定,投资者才愿意把钱吐出来。不然的话,就是内部人或大股东控制了。没有一套法律机制,公司的经理便拥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带来一系列题目,基本的是两个题目。一个是很难撤换经理,二是很难吸收外面的融资,由于投资者怕被坑。事实上,有法律并不难,难的是执法,尤其是在像我们这样的转轨经济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把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未必会有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拖延私有化的一个原因。公司治理结构的另一题目是股权过分分散,假如投资者都很小,就存在免费搭车的题目。这是由于一个企业决策对于企业所有股东来说是公共品,任何个人不会有精力也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本钱监视企业决策。所以公司治理中往往需要较大的投资者。大的投资者无非两种,外资和内资。假如以外资为主,轻易产生民族主义情绪,由于这牵涉到国与国之间的利益题目。而国内的大投资者的出现需要一段时间,并不是马上就有的。政府作为一个大投资者,固然有很多题目,但它可以减少这种分散投资者带来的免费搭车的题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五,特殊行业监管机制题目。比如银行业,它跟一般的制造业不同。即使在发达国家,对业都有很强的监管。银行的投资者都是一些小的存款者。他们跟一般的投资者不一样,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利把钱取出来。这就使得银行业不同与其他行业,需要政府采取一种监管机制。在这种监管机制有效之前,政府要想对银行有所控制,往往采取所有权控制的方式。由于所有权引出任命权。国家拥有“工”、“农”、“中”、“建”,因此政府可以任命、解雇它们的行长。固然这是一种非常粗糙的办法,但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还有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国防产业。在美国,国防订货都是承包给私人企业的,由于它有一套程序和对信息控制的办法,所以既可以发挥私有企业在制造国防产品上的积极性和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又确保***不泄露出往。这在中国事很难想象的。国防产业还能私有化?之所以不可能是由于一旦私有化了,信息的流通就没有办法控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私有化。
以上五个方面都是说明了在转轨期间的特殊制度环境使得政府对企业的所有和控制有次优的道理。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写出一个模型,把推理变得比较严格,从而使我们清楚看到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机制可以有功效,而这些则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它们的局限性。由于这些机制的运作都是有条件的,一旦这些假定不成立了,情况就会改变。
五、政府撤出对的所有和控制的机制
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张静态照片,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有它的一定道理。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很重要的一步,但是不完全。进进90年代,特别是1994年以后,我国的改革逐步开始向比较规范的市场体制转轨,私有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中小企业。这就提出一个,即什么样的机制可以促使政府脱离对企业的控制和所有?我们可以把的改革看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很多非常规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发挥了很大的、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中这些非常规的过渡性制度又转轨到比较规范的、常规的、效率更高的制度安排。后面这个题目是目前非常重要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