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有效竞争模式(2)
2017-08-15 03:09
导读:三、成因分析 综上所述的种种现状,从制度层面的分析来看,是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地方分权+市场化的模式,这使地方政
三、成因分析
综上所述的种种现状,从制度层面的分析来看,是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地方分权+市场化的模式,这使地方政府不仅获得国有经济的剩余分享权和控制权,而且其调控权限和微观管制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强化。在这种格式下,市场机制是在行政权力和市场行为混合作用的状态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各城市追求各自地方经济利益,导致行政保护下的过度竞争就不足为奇了。
对地方政府而言,进进市场目标具有双重性。除了经济效益准则外,还有非盈利的行政目标,诸如扩大
就业、社会稳定,建立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等等。
其总目标可表示为:R=R
1 R
2=αK βf(k),其中R1为政府的市场进进总目标;R1为行政目标;R2为经济目标;K为投资规模;f(k)为投资的效益函数;α为投资对总目标的贡献系数;β为效益对总目标的贡献系数,α β=1。
假如进进者只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而不考虑行政目标,则其一阶极值条件为:f′(k)=0,得K=B。
然而,若考虑行政目标,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经济效益目标是与投资规模呈上凸的函数关系(即f″(k)<0),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即投资效益函数值达到顶点后,投资增长与投资效益、行政目标与经济目标是相矛盾的,因而政府的市场进进必须对二者进行权衡,以求得总目标(R)最大化。即:MɑxR=Mɑx[αK β(K)]
一阶极值条件为:
这就是说,在政府进进目标多元化情况下,政府的市场进进不会把投资规模定在利润最大化的水平上,这时政府的均衡投资(即A点)必然大于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投资(即B点),即产生了过度进进行为。而且行政目标的权重越重,?琢值越大,政府均衡投资对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投资的偏离值也越大。这一结论意味着,只要企业的产出量的增长能够带来地方税源的增加,则企业就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不管盈亏状况如何,继续运转下往。地方政府的利益刚性导致过度进进,从而形成汽车产业分散经营,集中度低的现状。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四、有效竞争的实现途径
由于行政划分导致汽车市场的割据状态必然影响汽车产业以横向或纵向并购的方式来规模化重组的效率。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将汽车产业联系内部化,通过组织协同大中小企业关系,在各种规模的企业间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体系,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规模经济上风的跨地区企业战略同盟。作为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战略同盟能够规避地区分割和不适当的行政分割,在区域内自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组织体系,形成产业群,从而实现进步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行性竞争态势。
1. 建立战略同盟:差异垄断竞争的均衡。
(1)供给链:零部件与销售。零部件供给体系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即模块层、部件层和零件层。供给商应明确自身所处的层次,寻找规模化的共性,注重宽系列、多品种与供给规模之间的关系。模块层要留意与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密切沟通,参与整车厂的同步开发,“即装即到”装配概念应在汽车零件供给商和汽车制造商之间运用和推广。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汽车制造商的配套关系上,应打破地区性和行政性的封闭,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完全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运作。
另外,我国的汽车产业的生产、销售、维修是脱节的,应该加强厂家与经销商、售后服务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轿车生产厂商—销售公司—代理商的全国联网系统,建立公共数据库,交流信息,进步效率,并可以实现系统整体目标。
(2)产业链:分工和协作网络。核心企业是指在产业内具有相对竞争上风,并且能够产生关联效应、带动产业成长的企业。核心企业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中小企业,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核心企业不再从其内部提供所需的大部分资源,而是作为“协调中心”,把生产过程建立在与分包商和供给商长期交易关系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