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私营企业的治理误区(2)
2017-08-19 04:23
导读:第三大误区:人才治理的误区 我们都知道“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假如没有长远的人才战略,也就没有人才储备的构想。一旦企业发展
第三大误区:人才治理的误区
我们都知道“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假如没有长远的人才战略,也就没有人才储备的构想。一旦企业发展壮大,就会处于人才短缺的状况。我们发现很多私营企业治理者们往往身兼数职,这里边有很多情况往往是由于企业迫不得已。在私营企业中,私营企业的老板对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私营企业的任人唯亲,会不同程度的对企业现有人才的保存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他以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该理论简单明了地说明了人类动机形成的基本规律。就像俗语“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所说的,人类具有不断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愿看。私营企业中的人才尽大多数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他们更希看自己的专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自己和企业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在任人唯亲的企业里,人才的专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发展机会变得十分渺茫,士气受到打击,工作热情自然会下降。一旦他们发现更适合的公司,就会尽不犹豫地选择“跳槽”。私营企业的老板们在感叹人才难留的同时,对于人才的战略治理并不做任何改善,逐渐陷进了
招聘-离职-再招聘-再离职的漩涡中。
第四大误区:制度建设的误区
由于种种原因,私营企业在创建之初,就缺乏制度性建设,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对于企业的制度性建设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中小私营企业,几乎没有结构层次,而是采用单一的产权结构,即企业的资产基本上回某一个人或者某个家庭所有,缺乏社会化的监视机制,不利于企业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体制和决策体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产权的回属是企业最核心的题目,它关系到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也决定着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与外部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本来,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其上风应该就在于产权的明晰、经营机制的灵活。然而我国私营企业也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题目,企业内部责任和权利、利益分配等矛盾纷争日趋激烈,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正常发展。目前对于保护私有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私营企业的资产由于内部的和外部的各种原因,始终没有从个人资产中剥离出来。在大多数私营企业家眼里,企业资产就是个人资产、家族资产。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但是,企业一经成立,其所有权发生转移,企业作为虚拟的法人,就成为资产的所有者。只有独立于个人存在的财产才能够真正起到建构经济大厦的作用。而要实现这种建构,就必须实现个人所有权向企业资产所有权的转化,完成个人资产的社会化。
第五大误区:个人与组织关系上的误区
在私营企业中,企业家过于固定,企业发展完全维系在企业家个人身上,企业的寿命也往往与企业家的寿命联系在一起,出现因一人兴而兴,因一人衰而衰的现象。目前,中国企业家的气力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发挥更大的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个人依靠于组织,个人成为缺乏活力和个性的“组织人”。但在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我们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组织对于个人的依靠性,组织成为了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个人的组织”。个人一旦出现了题目,组织的生命力就大受到影响。所以真正优秀的企业并不是由于拥有优秀的企业家,而是拥有能够不断创造和吸纳优秀企业家的企业制度。也只有这样,私营企业才能做到真正社会化,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毛三元:《中国当代私营经济》,武汉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