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及思考(2)
2017-08-22 02:45
导读:其次,亏损背后的深刻体制、机制原因只能说明更需要深化改革。企业亏损同作为当前的突出题目,当然无可回避,但是,即使如此,它也从自身的特定意
其次,亏损背后的深刻体制、机制原因只能说明更需要深化改革。企业亏损同作为当前的突出题目,当然无可回避,但是,即使如此,它也从自身的特定意义上揭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而不是相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盈有亏,甚至有生有死(优越劣汰),照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反映或结果。我们的题目在于:近年来,国有企业作为改革成要的主要承担者,新创造价值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流出,其中很大部分转为税、息、费和各种基金,造成效益转移,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比如仅发电用煤、电力、油品(包括原理、重油)和铁路货运调价,今年全国国有产业企业就需消化增支减利因素360亿元左右,其中一季度约50亿元,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国有产业企业净亏的34.1亿元。又如往年7月1日起贷款利率进步1.08个百分点,使得今年一季度全国国有产业企业由此就多付利息30多亿元。这些在客观上都加剧着企业困难,使之难以改善其财务状况,削弱了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很显然,外部环境的趋紧变化是造成近期国有企业亏损扩大的直接原因。但是,其最深层原因还是由于根深蒂固、由来已久的“大锅饭”、“铁饭碗”体制的深刻,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在进进市场过程中,相对于近些年新建立的非国有企业,已明显表现出结构不公道、集约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下等体制以及机制方面的根本缺陷。其亏损或亏损扩大的主要根源恐怕正在于此。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力图解决的也正是这些体制以及机制方面的根本缺陷。比如资不抵债的企业长期依靠政府或银行给钱“安定团结”,该破产的不破产,该吞并的不吞并,缺乏促其奋进的体制保障和优越劣汰的机制动力,终极岂有不亏损或扩大亏损之理?又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盲目兴办或重复建设了很多缺乏竞争力、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国有小企业。而目前国有企业的亏损恰恰就主要集中在国有小企业,假如不更多地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和手段,让国有小企业在放开放活中找出路、求发展,其大面积亏损的不良局面怎能改变?可见,要遏制亏损扩大势头、减少亏损或长期亏损,回根到底还是深化改革,加速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改组。但是,缺陷的由来既然是积之日久的,那么,要触动它、改变它就不能指看一挥而就。历史积累的题目,只能在一个相应的历史过程中往解决。因此,对待改革,我们应当多一点历史过程论的观点,操之过急和久拖未定一样,都于事无补。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再则,作为近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主旋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行试点很有进展,是行之有效的。对它的评价也要重事实、重发展。
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选择百户企业先行试点,改革的探索意向和实践意向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试点是在有关条件尚未充分具备、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滞后、宏观经济环境趋紧、整个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的严重形势下开始的,但是,究竟已经启动,而且进展正在加快。百户试点企业大多已形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一些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重点、难点题目,如债务负担过重、富余职员多、企业办社会等,在试点企业中开始探索各种解决方案;很多试点企业坚持“三改一加强”,通过综合治理,逐步适应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正日益成熟起来。改革需要本钱,但令人鼓舞的是,百户试点企业的改革不仅未给企业加重困难,相反,还直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进步。据统计,1995年百户试点企业销售收进23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实现利润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全国预算内国有产业企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20%还多的严重情况下,百户试点企业则呈扶摇直上之势,这说明试点是有基础、有成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希看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生机的。我们没有理由和根据消极悲观。那种因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着一些困难就不知所措,甚至回咎于改革,以为“越改革越困难”的看法和情绪是有失偏颇的。国有企业改革越深进,难度可能越大,这是事实,但并不能据此就以为给企业造成的困难也越大。而百户试点企业获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其它试点(“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等)的稳步推进,或许就是对眼下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最切合实际的肯定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