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及思考(3)
2017-08-22 02:45
导读:正确评价国有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深进地思考并进一步推进改革。评价本身也是思考。10多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宏观环境已发生和正在发
正确评价国有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深进地思考并进一步推进改革。评价本身也是思考。10多年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宏观环境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机制,从短缺经济转向供需平衡,从高关税保护转向与
世界经济的大幅度交叉和融合,加之由于在改革开放催动下企业潜伏能量的开释、多年沉积弊真个浮现以及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矛盾和新的交织,使得国有企业在面临尖锐挑战中,不可避免地在总体上明显具有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独特性或独占特点。比如:国有经济仍占尽对上风,但比重有所下降;国有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快,但运行质量不高;国有企业处于日益激烈的分化、动荡之中,但正孕育着优化结构和格式;特别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异常尖锐的困难,更使我们面临着考验。从近期建立企业制度的试点实践和其它配套改革的到位情况看,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前无先例的条件下,要创造性地实现国有企业的成功改革,是极其任重道远的。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决不是造成企业困难的根源,恰恰相反,是促进企业兴盛或转危解困的最根本出路,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地推进改革。为了取得更多的实质性进展,今后一个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狠抓落实、加快突破上形成协力,从宏观把握方面考虑,似应充分留意或特别留意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运行的特殊形态和功能,分辨其与一般市场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运行的异与同。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冷静地把握和发挥国有企业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更加脚踏实地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也要认真分辨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比较上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性质差别决定了它们履行的责任不同,其功能和作用也不同。试图完全套用或引人非国有企业的运行办法,用单一的经济效益指标来考核和评定国有企业的优劣成败,是不明智的。改革肯定能完善国有企业,但不能理想化、万能化,背离客观往强求国有企业尽善尽美、“占尽风骚”。无认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没有全面上风而只有比较上风,都必须从属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需要。因此,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实施有进有退的战略选择,改变以往国有资产覆盖过宽、“寸土不让”的僵化局面,在有些不必由国家经营的行业和领域有步骤地实行“适当的退出”,集中资金搞好非国有企业不宜或一时无力时进的“命根子”、“基础”和“高精尖”等行业和领域,应当看作是战略性改组的重要。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不仅不应是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而且也不能只是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其战略基点应当是面向整个国民经济、面向整个产业和行业调整的。这是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真正具备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要着力于机制创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实现企业机制转换的根本性措施。试点企业应当着重在新机制的系列配套、全面建设方面开掘和确立改革的示范效应。就回属而言,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者从来都是明确的。所谓“产权清楚”主要是指企业中的每一部分经营性国有资本都要落实明确的投资主体,并承担相应的经营责任。因此,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所有者代表进进企业,最重要的是必须健全由企业内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视机构和执行机构形成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相互激励又相互制衡的新机制。同时,要逐步从主要依靠政府指导实现的吞并破产过渡到建立真正的优越劣汰机制,在企业内部还要形成促进治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企业用工能出能进机制、择优竞争上岗机制等。机制不全不活,企业的经营治理不可能真正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成果也必然难以终极体现。因此,建立健全新机制,应当成为试点企业在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之后的一项很实在、很需有突破性动作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