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及执行中应处理好的关系(2)
2017-08-22 02:45
导读:(三)内部控制受治理本钱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 不管实施何种治理,都需要付出治理本钱,假如实施内部控制造成企业治理本钱奇高,则有
(三)内部控制受治理本钱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
不管实施何种治理,都需要付出治理本钱,假如实施内部控制造成企业治理本钱奇高,则有可能对内部控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这样就会削弱内部控制效能的充分发挥。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本钱也就越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企业必然要考虑控制本钱与控制效果之比。当实施某项业务的控制本钱大于控制效果而产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这样某些较小错弊的发生就可能得不到控制。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而重复发生的业务而设置的,而且一旦设置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假如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情况,原有控制就可能不适用,临时控制(如实行专门的审批、报告和执行程序来处理临时性或突发性业务)则可能不及时,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的控制环节受企业规模的制约
企业规模大小必然会制约内部控制。对于小企业,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它们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治理职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对于一个有足够规模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是切实可行的,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因此,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任何“完美的”内部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带有缺陷;同时,执行职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定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也可能使内部控制系统陷于瘫痪。这就说明在内控制度设计与实行过程中都需要相关职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内部控制执行中应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内部控制是一项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治理手段,因此,在具体设计内部控制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当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真正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具体设计内部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信息反馈原则;本钱效益原则。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时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的统称,具有全局和统领关系,《基本规范》规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视构成,可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中的一环,是控制环境的一个特殊因素,具有特殊的补充控制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为企业监视其控制政策的执行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为改善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意义,具有帮助企业健全控制制度,改善控制环境的特殊职能。内部控制的绩效评价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内部控制机构的工作实效也要通过内部审计来确认,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赋予的特殊控制,是企业高层治理层授权行使监视、检查、评价的高层治理。因此,每个职能部分必须接受内部审计职员的独立审计,审计报告直接向企业最高治理者报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特殊组成,监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安全。
(二)正确处理好常规控制与例外控制的关系
常规控制是指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对常规性或日常性的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例外控制则是对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即企业新发生的未预料事项或不常发生的事项的控制。内部控制的主要控制对象是企业的常规业务活动,假如企业发生未预料事项或不常发生的事项,则现有的控制将会失往效力。常规控制与例外控制关系体现在内部控制中就是企业的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关系。一般授权就是对日常性经济业务的办理权限和相关业务的规定,并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或职能部分的治理制度方式明文规定,职能部分在此规定的授权范围自行办理这种常规性的一般性的经济业务。特殊授权是处理非常规的交易事项,如资本的吸纳或支出、投资的决策、股票的发行等等。因此,内部控制就要求一般授权明确责任和权限及经济业务签批程序。常规控制与例外控制也体现了一种权力分散制约的关系,有利于企业防范风险减少损失。企业的经济业务既涉及企业与外单位之间资产与劳务的交换,也包括企业内部资产和劳务的转移和使用。因此,每笔经济业务都会有一系列内部相互联系的授权批准程序。现在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委派到企业工作的财务总监对企业经济业务中的重大事项实行“联签”制度,能对企业内部控制有个比较好的制约和监视。实践证实,权力要受制约,失往控制的权力必将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