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城县域经济内的企业发展(2)
2017-08-23 03:34
导读:(1)资源上风。舒城的优茶、粮油、 水产 、林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上风突出,原料相对充足。尤其是品种优良的皖西大白鹅。全县有100多家羽绒加工企业,
(1)资源上风。舒城的优茶、粮油、
水产、林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上风突出,原料相对充足。尤其是品种优良的皖西大白鹅。全县有100多家羽绒加工企业,占据了全国70%多的鸭毛交易市场。其中,安徽琦绒公司拥有专业化
养殖基地50多个,带动本地专业养殖户1000余户,为皖西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舒城生态环境优越,万佛湖达地表二类水标准,适合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产业的同时可重点发展效益农业及生态旅游,走绿色循环经济道路。现今区域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只要不断加以优化,积极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即可进一步壮大。
(2)本钱上风。县区人力资源丰富,常住居民2.1万人,劳动力素质高、本钱低。开发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
就业题目,同时也加快了县域经济从农业化向产业化转型的过程。
当地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只要满足一定的环保要求,人住经开区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享有独特的投资优惠政策,环境很宽松。
(3)市场上风。消费市场的启动及社会对县域经济的关注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舒城经济开发区里的食品加工类、轻纺衣饰类、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是县域经济开放式发展的极佳载体和突破口。在这其中加快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将进步产业效益。
以茶油的加工为例。安徽省家乐福等超市里茶油均匀价格是39.5元/公斤,在美国精致茶油价格为12美元,公斤,市场需求量巨大。舒城有7300公顷茶油林,这种多年生树木的收益期长达50年以上,若重点研制开发茶油品种,则经济效益明显。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4)集群上风。具体来说就是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值得提到的是安徽诚信包装公司,该公司不仅向外地销售产品,还向开发区内各企业提供包装材料。园区内的企业应如此集中于生产特色产品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加工企业,以形成上下游的供给链关系。县区的很多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在空间上聚集,而是通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形成一个相互之间有密集联系的网络系统。这就加强了集群的竞争力和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2 竞争劣势
(1)品牌着名度低。固然舒城县域资源丰富,但深加工和终极消费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传统产业化比重较大,企业规模小,着名品牌少,资源开发本钱不断增加。在当今的品牌消费时代,县区企业在品牌塑造上明显缺乏力度。在更大的市场半径上很难独树一帜。实际上,县域经济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上升为区域品牌和区域着名度的竞争。对企业来说。好的品牌会带来持久竞争力和高附加值,企业的开放式发展就是要以着名度来辐射市场的。
(2)技术创新受束缚。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及竞争强度的加深,县区企业生产缺少科技含量,模仿多于创新。在调研中不乏有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内部质量治理和技术提升体制尚不健全,后续发展能力较弱,难以支撑和带动整个县域产业的发展。加之科研资金缺乏,一些企业引进技术人才也很困难。 (3)网络观念落后。地域限制使得县区的开放程度不能和大城市相比,但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就更不能被禁锢。舒城大部分企业利用互联网还仅仅是停留在挂名收订单的基础上,网络应用功能少、信息更新慢。甚而有很多是空内容。由此可看出,他们满足的仅是现有销售量和收进,缺乏冒险精神,视野不宽。若一个企业始终只是一个为他人订单服务的加工厂,不会主动寻找和发展市场,那便是最致命的要素。
大学排名 (4)周边竞争强。舒城县经开区间隔合肥经开区仅36公里,在产业项目上合作和对接的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如何在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凸显自身价值,与内外界企业联合经营,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相对于合肥这样资金雄厚的大城市来说,舒城县区企业很明显表现出资金短缺的题目。企业建设跟不上招商步伐,直观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原因是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和积蓄,融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