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及趋势分析(3)
2017-08-26 04:31
导读:3.5 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的基本评价 (1)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公营科技企业。首先,财务状况,民营科技企业的负债率要比公营科技企业小35个
3.5 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的基本评价
(1)民营科技企业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公营科技企业。首先,财务状况,民营科技企业的负债率要比公营科技企业小35个百分点。假如我们把具有垄断性质和利用国家权力具有排他性的公营科技企业排除之外,其百分点可能还要进步15个。当然应该说明的是,公营企业有比较多的社会功能,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与市场的吻合度,民营科技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要大于公营企业,以我们抽样的57个样本来,2000~2002两个年度,57个样本中,民营企业产品的销售率要比公营企业高7个百分点。第三,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以每年开发的新产品相比较,公营企业要比民营企业高17个百分点,但是,从新产品开发的形成规模市场的时滞这个指标相比较,民营企业是7.8个月,而公营企业是10.5个月,民营企业要少2.7 个月。
(2)民营企业的社会贡献率要小于公营企业。尽管经过近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与公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基本形成,但是原有体制的烙印和定向思维无不影响着社会对企业的预期,现实表明,在为社会承担责任这一指标中,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要小于公营企业。例如,公营企业为“社会稳定”所承担的就业指标;由于财务制度的严谨、对国家的上交税负要比民营企业大的多。
(3)民营企业对科技进步的追求要比公营企业强烈得多。改革开放的市场趋向,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通过企业发展的个案和社会进步的共性,充分表现必须出来了,企业决策者已经实实在在地熟悉到了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由于民营企业的自主权远大于公营企业,有了尽对自主权的民营企业家,就会当然选择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的第一推动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 结论
(1)民营企业与公营企业的“企业性质”是一致的,这就规定了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在于企业的决策人的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目标发生偏差,最主要表现为逐利性的动力远小于民营企业。其“差异性”的内在原因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决策人的经营目标是单一的——即企业利益最大化,而且企业利益最大化与经营者利益最大化是一致的;而公营企业的决策者的经营目标是多元的:一是企业利益最大化;二是个人收益最大化;三是个人的社会地位最大化。而且企业利益最大化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关联度不大,越是大型的企业、决策者经营素质要求的越高,与企业利益的关联度越小。与此同时,决策者的社会地位与企业利益最大化成正比,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关联度较小。例如一个经营很成功、达到100亿产值的大型企业的决策者,可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时可能享受“省部级”待遇),但是其个人收进不可能超过100万。
(2)民营企业与公营企业逐利性的差异,也导致对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性的差异。公营企业的逐利性要弱于民营企业,一是由于社会责任要大于民营企业;二是公营企业的经营要长于民营企业;三是民营企业决策者的单一性也是其决策速度快的重要原因。而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一旦确定,民营企业就可以快速的既然实施阶段,从而表现为民营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有较高的积极性。
(3)民营企业的治理体制是制约吸收科技成果的最大障碍。现实表明,在我们调查的样本中,家族式治理体制的有87家,占总数的73%。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族长”式的总经理占据着决策的尽对主导地位,“一言堂”固然有利于决策的速度,但是不利于决策过程“***”,科技成果的选择风险,由于不***大为增长,很多失败的项目就是这种“一言堂”的恶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