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2)
2017-08-28 01:06
导读:(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
(四)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进企业治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治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进步了自身的着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进步员工的回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中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题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留意到,与很多国际着名企业相比,我国尽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进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固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进员工的心里。另外,我国一些企业的所谓“文化”过于追求形式,不切实际,广大员工不能理解,奋斗目标不切实际,这样的企业文化就失往了原有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进WTO后,很多西方国家的治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治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治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由于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上风的条件,失往这个差异就即是削弱企业的竞争上风,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
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治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固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事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进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一)秉承传统,构建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事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团体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进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味的企业文化:“治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动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进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