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论为政之德文网
2013-06-03 02:28
导读:古代文学论文毕业论文,管子论为政之德文网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智慧。管子论为
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智慧。管子论为政之德主要集中在以民为本、以德化民、藏富于民以及选拔贤良等几个方面。
管子 政德
政治 管子(?—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后来与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经鲍叔牙举荐,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其为相。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厉行变法,对内政外交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执政四十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霸主,立下了卓著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一 顺应民心,以民为本
在治理
问题上,管子既强调人事,也重视天道。在管子那里,天道代表和社会规律的总和,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为政者不可企图用人为的力量颠覆客观规律,否则会招致严厉的惩罚。管子说:“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即是说,顺应天道行事,远方的人都会来归附;人为地做坏事,即使是近亲也会众叛亲离。顺应天道,就能够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违逆天道的人自以为是,却往往弄巧成拙,显得才力不足、顾此失彼。管子由此认为,人事与天道有很大的相关性,顺天道去做事,天就会成全他;而逆天道而行,天就会违背他。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管子强调顺天道并非是反对为政者积极地有所作为。管子以民心代天道,把天道置换为民心。管子认为,要想为国家建立不会倾斜的基础,就得先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即能够顺应民心的人。因为要想让政令得到顺利传达和执行,就得首先使政令顺应民心。如管子所言:“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管仲非常注重民意,认为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治乱和兴衰,决定着统治的成功与否。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政者的地位就危险了。他以此告诫为政者民心向背对国家的重要性说:“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管子?牧民》)即是说,在室内讲话,要开诚布公,使全室的人都听到;在堂上讲话,要光明磊落,使满堂的人都听到。在管子看来,为了取得民众的拥护,必须顺应民心,要顺应民心,首先必须使人民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物质生活得到保证。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所以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君主作为民众的表率,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还要有光明正大的气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如此才会赢得民心。管子说:“四方所归,心行者也。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管子?形势》)即认为,天下人所情愿归附的,是内心真正行德的人。而独断专行的国家,必然劳神费力却灾祸不断;独断专行的君主,必然品行卑劣而没有威望。管子比喻说,这好比自做媒人议定自己婚姻的女子,一定名声不好而没有信誉。
大学排名
二 张扬四维,以德化民
如何治理万民?在管子看来,严苛的政令和空洞甚至言行不一的说教,会失去民众的信任。管子认为,政令与教化相似而方法不同,没有政令,依靠教化也可以役使民众,而且教化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理效果。至于政令,管子以少用为原则,而这正是天下太平的征兆。管子说:“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则,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管子?侈靡》)即认为教化要求教化者本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使得贤者与不肖者都被感化。通过教化,为政者恭敬地对待人们,仁爱地役使民众,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治理氛围。这样,即使贤人少,不肖者多,通过教化不肖者也会有变化。
自古以来,君主就自称“天子”,代表“天”来统治天下臣民。不过,权利和义务一向相伴而行,君王广有天下的同时,也要履行表率的义务。教化民众敬畏天地、敬奉祖宗,维持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义不容辞。通过什么教化民众?管子认为,国家的“四维”能够得到发扬,政令就可以顺利推行。如管子所言:“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管子?牧民》)
什么是四维?礼义廉耻。管子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认为有了礼义廉耻,人们就不会越轨,国家的地位就安稳。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管子认为,为政者自身的德性修养,是端正民众德行的根本。君主自身德性修养好,民众就会上行下效;君主德行端正,民众就能管理好。因此,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为政者。所以为政者不应苛求民众而应苛求自己。如管子所说:“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管子?君臣上》)
三 府不积货,藏富于民
为政之德的另一个体现是“府不积货,藏富于民”。管子认为,民众富裕就会安于乡居而珍惜家业,安于乡居而珍惜家业就容易治理;相反,民众贫穷就会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业,如此一来就难以治理了。管子主张,治国之道,一定要先让民众富裕。因此,善于治国的人,一定要先使民众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